以人為本的共學紀事
- Summer Tien
- 2022年4月27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臺東的土地,乘載不同族群的生活發展,累積出各區多元豐富的人文特色,適合移居的自然景觀與風土民情,讓哲新與才榆選擇停留在此,由社區課輔班做起,彼此協力實踐心中的教育藍圖。臺東在地青年凱文,是東布青的創始成員之一(社團法人臺東縣布農青年永續發展協會,簡稱「東布青」),求學歸鄉後的他用自已的方式回家,並與夥伴運用資源引領更多青年回鄉。從三人對談交流中,不免觀察到對於「以人為本」的理想教育,將視角著重在腳下生活的土地。
耐心交陪,鄉土即是教育現場
曾是非營利組織《為台灣而教》TFT的教師:哲新與才榆,結束兩年駐地花蓮原鄉的教學工作,決定留在東部,在池上擔任課輔老師。有著社工學識背景的才榆,走進教學場域意識到自己會更注意到「生態系統」的脈絡,她說:「孩童性格的養成,背後有家庭與學校等變因,就是社工實務會觸及的『生態系統』,能即時接住需要幫助的孩子。」。過去在池上的學校服替代役的哲新則說到:「所學的是地政相關專業,發現到現在的教育讓孩子,對土地沒有感覺,是否能將土地與教育結合,讓小朋友認識自己的家鄉?」來到池上,成為稻米之鄉關係人口的哲新與才榆,正尋找不同方式與居民合作、溝通、產生連結。
有「青」才有聲量!青年策動的布農教育
不同於哲新與才榆,凱文與東布青夥伴成為歸鄉遊子中繼站,要接住的是逐漸喪失文化本位的一代,凱文說:「我們的音量應當要回到部落,留在自己的草根」。凱文提到布農族是以氏族為單位,並無年齡階層或青年會的組織架構,東布青的存在就是為了凝聚向心力,找到當代文化本位力量,形成跨氏族、跨區域、跨族群的群體。發現介於國中至高中的學生,是疏離母體文化的開始,因此透過東布青學校,開辦課程將青年召回,同時也舉辦palihansiap議題對談的方式,共同回應現代社會與文化課題碰撞。「東布青學校課程與palihansiap都是訴說,不論身處在哪裡,原鄉永遠都會保留位置給你。」凱文如此說。
相較東布青的凱文,哲新與才榆則運用衛服部的資源,提出小小職人課程的計畫,帶孩子親近在地職人,用行動來連結地方達到文化傳承的目的。回想初到池上的日子,到現在收到各方回饋的生活,家在新北市的哲新、故鄉在南投的才榆,自己的家人從質疑、不諒解到彼此遠距看守與扶持,使他們更有走下去的勇氣。凱文則調侃剛歸鄉的情況:「長輩好不容易送你出去唸書,結果回來臺東?」即便如此默默將文化轉譯並延續讓更多人認識。一場藍天、豔陽、秋風下的對談,三人展現共生、共好、共創的豐沛生命力,在臺東土地紮根為風土希望。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