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花纏春・龍田盛開的女人花
龍田村居民的生活單純儉樸,老人家多維持粗茶淡飯的飲食習慣,加上潔淨空氣、環境優美,歸納起來這兒的長者多為長壽之人,本次要拜訪的陳吳金玉奶奶已高齡97歲,要在此與我們一起回顧4年前藝起來我家的仲夏好時光。
Summer Tien
2月7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2 次查看
0 則留言


永續Green Light!讓永續田地常駐德高
放遠望去位於臺東縣關山鎮德高里的黃金稻田,是全國第三座的有機農業促進區,梓園碾米廠第二代經營者的范植巽與范植皙坦言,從慣行農業轉向有機耕作實在不容易,卻也因此能吃到優質好米,「讓我們感動的是消失很久的動物、昆蟲都回來了!」從他們發自內心的成就感,讓人想深掘背後的故事。
Summer Tien
2月7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0 次查看
0 則留言


叫我第一名!社造達人的流金歲月
居住在池上鄉萬安村的蕭仁義分享說:「臺11線有看不完的海浪,我們縱谷臺9線有季節限定的稻浪,給遊客不同的視覺享受。」從蕭宅庭院往前望去即是180度綠色稻田景致,在民國104年臺東縣政府文化處正式公告為「池上萬安老田區文化景觀」,蕭仁義即是幕後推手之一。
Summer Tien
2月7日讀畢需時 6 分鐘
0 次查看
0 則留言


Ari !在山谷裡聽見vuvu的故事與歌
部落入口處有排灣三寶之一的陶甕做成的大型裝置,步行片刻映入眼簾的是建築外觀獨特的樓房,主人鄔久子・吉盧夫敢(Utjutj Tjiljuvekang)說明27年前這裡曾是母親的故居,不論是室內或戶外彷彿踏進微型博物館,這兒收藏了揮灑寫意的畫作與手藝精湛工藝品。
Summer Tien
2月7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0 次查看
0 則留言


深耕社區,我們的大原進行式
「我在這裡出生與長大,未來也可能會在這裡終老,回到初衷來思考,如何讓社區的照顧工作更完善,是我們要一起努力的地方。」語重心長說起這段話的是鹿野鄉大原地區張徐家族的第四代徐坤民。
Summer Tien
2月7日讀畢需時 4 分鐘
0 次查看
0 則留言


在都蘭山下,聽見石堆裡長出來的文化
都蘭部落鄰近山上有著距今3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巨石文化:都蘭遺址,海邊則有阿美族祖先的登陸地:Pacifalan都蘭鼻,這兒有世代居住的阿美族人,到此一遊卻被臺東風土黏住的東漂族、嫁娶而來的新住民與世界各國移民,在風光明媚人口多元的都蘭,仍保有各項傳統文化祭儀與古調。
Summer Tien
2月7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0 次查看
0 則留言


根落臺東,移居他鄉變故鄉
對照過去第二次世界大戰,臺灣在日本帝國統治之下,限制漢人進入荒地移墾,造成人口過剩與農地過小的窘境,移居成了當時臺灣人民奢侈的夢想。「我們黃家是在阿公那一輩到臺東。」住在市區永樂里的黃永隆是土生土長的臺東人,家族原籍是彰化縣溪州鄉。
Summer Tien
2月7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0 次查看
0 則留言


在後山,用一片葉子撐起家園
臺東市中興路豐田里一帶,昔日稱作「煙仔寮」是種植菸草的區域,「這裡種的菸草會運到花蓮的豐里和玉里,以前菸草還可以用來抵工資。」在煙仔寮長大的張國柱訴說菸草即綠金、人人有煙的日子,說起農忙時院子總是佈滿日曬的菸葉。
Summer Tien
2月7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0 次查看
0 則留言


一村之長20年,共融共好為民服務
林永傑家中辦公室牆上掛滿領受的匾額,父德楷模、福國利民、造福鄉里、造福鄉里、德孚眾望等題字足以顯見深受地方愛戴。「我的老家在彰化員林,因為那裡沒什麼工作才想到外地看看,退伍之後聽說臺東有徵人種鳳梨,過來之後就待到現在。」
Summer Tien
2月7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0 次查看
0 則留言


搭乘旭村號,來趟藺草阿嬤的時空旅行
國寶級的藺草編織工藝家林黃嬌阿嬤,在2007年榮獲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認證為「臺灣工藝之家」。漫步在豐里綠色鄉間小路上,目的地是田中央的淡藍色平房,林黃嬌阿嬤已坐在荔枝樹下乘涼,帶我們坐上「旭村號」時光機訴說她的生命故事。
Summer Tien
2月7日讀畢需時 5 分鐘
0 次查看
0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