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吃的食材復興,自然永續的農食臺東

  • 作家相片: Summer Tien
    Summer Tien
  • 2022年5月30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著名的《物種起源》提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道盡了生物依循環境而進化的外顯鐵則,更深層的意義是強化了生存能力。當時此說的提出震驚了世界,在兩世紀後影響弘宇自然農場經營者張弘典先生,維持農場生態平衡的圭臬。



多層次栽培,打造草木興盛的美樂地

「臺東的農民,在颱風來臨前總是會擔心,辛勞的收成是會落在自己手裡,還是被颱風收割?」弘典哥在太麻里鄉金崙山上種植咖啡樹,當咖啡事業日漸茁壯,2016年的尼伯特颱風來攪局,狂風過境讓樹成了斷幹殘枝。咖啡是淺根植物、枝條又脆弱,稍有不慎會造成損失,他想到若是要經濟產業,種植單一作物是最大的風險,颱風過境即心血殆盡。弘典哥開始向自然取經,想到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進化論,結合保持生物多樣性,打造多層次栽培的經濟模組,即在同一塊土地上,依喬木、灌木、植被分層管理,用天然的屏障讓草木受到庇護。



捨棄農藥制約, 零污染野菜誕生

400多種植被之中,能運用在料理作為食材有60幾種,「大樹不能砍!固土需要樹木、保水需要草,這是生態系統的生物共生,物質迴圈再生原理,才會生態平衡。」這是弘典哥始終如一的農場理念。踏入位在海拔500公尺、金崙山上的農區,眼前是近似雨林的景色,當他解說原植被不作為食材是一般的草,採摘入熱鍋就是野菜;介紹大圓葉胡椒是環境污染的生態指標,農藥是它的天敵。了解到弘典哥已跳脫慣行農法的制約,整片山林是生物共生、不刻意做病蟲害防治、不使用除草劑與化學肥料的生態農業,將人為介入降到最低。




走一條在地、自然、永續的路

這兒長出的純淨野菜,被餐飲企業相中銷往北部,與臺東大學樂活產業平台合作、宏國德霖科技大學做行銷面的推廣,未來可期待臺東物產軟實力的展現。軟實力更加乘為軟「食」力,將環境教育、經濟模組、產地餐桌三位一體,與好友們推動培育生態廚師訓練機制,把在地食材的能量擴大到生活不同面向。弘典哥提到臺東發展慢食,有具備很好的條件,保有乾淨、未過度開發的土地,有山、海、濕地、河川地形,物種多樣豐富的優勢。「北部的地每坪是寸土寸金,臺東也是,而且我們的價值是源源不絕的產出。」他的自豪是來自土地給的自信。





臺灣劇場國寶李國修先生曾說過:「人生只要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跟自然借智慧,當農場生態系統被重新喚醒時,即是找回食的價值,成就每一口農食臺東。



臺東縣政府憲政專刊《看見台東》第351期

All photo credit:疆界地域美學有限公司 / 攝影・彭柏璋

Comments


pexels-photo-380283.jpg

About Me

北漂的都原青年,過去待過戶外廣告代理商、運動品牌代理商,與電視媒體產業做節目企劃執行與後期剪輯。目前在鍵盤上漫舞,用眼睛記錄、留下真正屬於在地人的地方事。

 

Read More

 

© 2023 by Going Place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