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真食、享誠食,讓味蕾覺醒的臺東味
- Summer Tien
- 2022年5月30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經常聽見有人因為臺東的海與天,興起移居的念頭,阿嬌姐卻是大喊:「我被臺東的食材綁架了啦!」臉上滿溢的笑容,道盡她很滿意現在的生活。還沒移居到臺東之前,阿嬌姐在台北經營自己的餐飲事業,同時連續五年參與台灣好基金會的池上駐村,每年有一星期住在池上。即使是短暫的二地居生活,還是無法抵擋臺東食材的魅力,激起阿嬌姐強調「真食」的料理魂。
本文刊登於臺東縣政府憲政專刊《看見台東》第351期

堅持「我執」,為吃把關的廚人精神
這天,是臺東入梅雨季後,烏雲消散難得放晴之日,阿嬌姐見狀動作飛快得將醃漬黃瓜,排列整齊端到戶外用日光曬乾水分,讓瓜肉滋味濃郁、肉身緊實,口中不忘感謝老天爺賞賜的陽光。阿嬌姐退休後常往返各地,開設廚藝課程互相交流,她說:「就算會下廚也要慢慢學習種菜,30坪的菜園當作300坪在種,家中人口不多,足夠自種自食就好了。」 享受田園之樂是阿嬌姐的生活,更多的是了解種植到餐桌之間的生態樣貌。阿嬌姐對食材的執著,曾經為了一碗滷肉飯,種了3甲的田,她說:「我一定要這樣做才能知道關於米的知識。」這是彎下腰才會看見的風景,料理人未必是食材生產者,如何種?種在哪兒?關乎食材的品質,乾淨、無毒、安全是攸關廚人的信譽與消費者的健康。

識人才、惜食材與農共好
若不是彎下腰向土地學習,阿嬌姐會朝小農的田前進,來到197縣道旁阿國哥與阿國嫂耕作與生產的現場。這片原始林是阿國哥夫妻倆多年的心血,堅持不砍伐、不使用大型機械整地、維持原生地的樣貌。阿國哥說:「我的草都留很長、很厚密,再定期翻土,草腐爛之後變成有機質,用錢都買不到天然肥。」他的手指向另一面山坡地,用了5年時間養地、半年翻一次土才開始種樹。一位是名氣響噹噹,移居臺東用味蕾獵取真食、誠食味道的阿嬌姐,一位是在台北有工程事業,利用休息時間來臺東切換身份務農、預計60歲退休的阿國哥,兩人結識的方式很「雲端」。阿嬌姐說是從臺北返回臺東的火車上,滑臉書看到朋友貼出的照片,立刻問拍攝的地點在哪?是誰在耕作?「我在火車上就打給阿國了!到達池上連家都沒回,就先衝過來。」阿嬌姐得意的笑掩不住發現好農、好食材的際遇。


所見即真「食」,走訪產地見真章
踏上農人的腳步,看到阿國哥用心栽培的晚香玉筍,阿國哥說:「這東西不是像種白菜,我的地一定要有機質夠豐富、需要化驗,2年才會有這一叢、有這一支花。」阿嬌姐說到,品質你只有用工,才能跟土地換。如同國際慢食之父卡羅・佩屈尼提出的:想吃得健康,我們不能只在乎端上桌的食物,而是應該站起來,追溯食物走過的路徑,從餐桌、市場、大賣場,一路回到世界農場。確實,走在農場裡隨處可見龍葵、昭和菜,野莧菜的莖部粗壯、直徑逼近10元硬幣大小,土壤肥沃的程度令人驚豔。飲食因著時代的推進而變化,1960年代開始香料科技開始進步,用加味解決無味,添加物的味道成了食物的滋味,人們的味覺逐漸被標準化,真味、假味傻傻分不清楚。




讓味蕾漫步在誠「食」之路上
行走,是最好的老師,阿國哥的親土之道是最佳註腳,回到料理台則是見證阿嬌姐用食材勾起眾人的饞食之慾。現採現吃的晚香玉筍,阿嬌姐將花取下,手拾箸夾取晚香花,動作輕柔讓花在滾水面上來回焯了幾次,花瓣邊緣呈現半透狀,躺臥在鋪有梅子味噌的烤南瓜溫床,最後綴朵蜜漬19個月的橙花。晚香玉筍僅川燙過,上桌前淋了幾滴陳年醬油膏,保留有機栽種、兩年一收的原味。湯碗裡的土雞湯、蘿蔔、半熟雞蛋、米粉,還有用40小時煙燻的培根,吃的是光陰留住的豐華、喝的是人與土地的價值。一方餐桌,看見對食材的理解、對烹飪的想像,以及對蔬食的享受,其實身體需要的,大地都準備好了。



飯後,阿嬌姐問起誰還要吃晚崙西亞枝仔冰,她說活到60歲才會做冰,所以又被稱作是「耳順枝仔冰」,這就是阿嬌姐從產地到餐桌 all made in Taitung的日常。
All photo credit:疆界地域美學有限公司 / 攝影・彭柏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