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鳥類圖鑑,賞鳥生活家
- Summer Tien
- 2022年4月27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這天,正午前的臺東陽光和煦,東北季風稍嫌大了些,若風刮強略帶些許寒意,令人直打哆嗦。然而眼前臉上掛著燦笑的大男孩許宸,他的笑包裹著暖意驅走低溫,似乎預告今天得到的知識量,絕對會滿載而歸,甚至伴隨了此起彼落的驚呼聲。才剛踏入卑南文化遺址公園,許宸說:「你們有看到那裡有兩隻鳥嗎?」對一般人來說,放眼望去全是樹,許宸的雙眼猶如雷達,不費吹灰之力就找到鳥兒的蹤跡。12歲那年,他是臺東縣野鳥學會創辦以來,最年輕的解說員,迄今21歲的少年已對臺灣鳥種如數家珍。
父觀樹、子觀鳥的山野雙雄
回想第一次參加賞鳥活動是國小三年級,是爸爸帶著許宸每個星期去不同地方賞鳥,單純覺得好玩有趣。「剛開始沒有認真賞鳥,後來是聽老師講解,慢慢了解聽出興趣,每次賞鳥不見得會看到,沒看到其實也是一種成長。」許宸認為反而更能去細心留意自然環境的改變,與動植物生長的狀態。原以為是爸爸的帶領,讓他耳濡目染在鳥的世界,但許辰說:「我和爸爸是同時進入賞鳥圈,不過我是專注在鳥的領域,爸爸則是專精在自然植物的部分。」他與爸爸形成完美互補,爸爸發現什麼樹、許宸則聯想到何種鳥會棲息在附近。父子倆最遠會至金門、馬祖觀鳥,曾埋伏在利嘉林道一個月,為了等待屬於夏季侯鳥的八色鳥,許辰說:「牠們是要繁衍下一代而來,等待的時間很漫長,不過可以聽自然的聲音。」
以興趣為志趣,感恩家人的成全
賞鳥對許宸來說是媒介,是訓練五感、延伸感官敏銳度的而存在,養成他有了「感知鳥禽的第六感」。許宸說:「在運動會的當天,我有預感會看到稀有鳥種,請爸爸到知本濕地碰看看運氣,沒想到真的有!」他在活動結束後,晚上奔向濕地,發現少見的過境品種短耳鴞。許宸累積多年的賞鳥歷程,都是與家人一同遊玩兼賞鳥的美好時光,他很慶幸有家人的陪伴,也鼓勵父母親能支持孩子的興趣,成為未來求學的參考。「我就讀的科系,是找與自己興趣比較類似的,自然會有一個方向能走得踏實。」
目前就讀臺南大學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的許宸,說到未來的規劃,他說自己太喜歡臺東了!有著賞鳥與鳥類棲息的絕佳自然環境,加上有野鳥學會豐富的知識庫,今後想將賞鳥活動與部落旅遊結合,原住民族的口傳文化多有與鳥禽連結,用故事與山林環境串連,在導覽解說的指引下,野地不再是未知之境,是與人類相依互存的棲身之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