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臺東文化語彙,為文化加值立基
- Summer Tien
- 2022年4月27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專題報導:臺東文化觀察團
從2018年開始,臺東縣政府邁入新的里程碑, 特別在「文化加值」提出新的策略方向,邀請 臺東縣內各領域、各項專業人才成立《臺東青 年文化觀察團》。 針對五大議題:文化永續力、在地公民美學、 文化資產保存、落實文化平權、建構地方知識 學,匯集每位觀察團的洞悉所見,並結合專家 學者共同催生《臺東文化白皮書》。 此為臺東縣政府與青年世代共同協作,積極為 地方文化力做加乘,開拓臺東文化永續發展的 行動路經。

在臺東成為國際城市之 前,我們要先建構好臺東的故事力。
談《文化永續力》 / 臺東青年文化觀察團 團長・賴閎樹
國外長大、在外經商的閎澍,再次回臺東落地 生根,不過是近六、七年前,已發覺臺東在近 幾年內有顯著變化。他說:「我是國外累積的經驗比較多,也許比其他團員更能試著用國外 的視角看臺東。再加上社會歷練(就是比較年 長啦!),在團隊中算是整合的角色。」
臺東地廣人稀,閎澍看到人口外移現象,卻也察覺到愈來愈多青年返鄉的趨勢,本土意識逐 漸抬頭,青年關注到文化傳承的議題。關於文 化,或許能用年輕人習慣的方式來傳遞,爭取 行銷地方的曝光率,例如:建立故事訊息的推播平台,運用行動媒體來推播。
當閎樹講到結合旅行與地方亮點的藍圖:他認為要認識臺東,首先不是打卡熱點拍照或品嚐 小吃而已,應該是要看見城市中的故事性。以 臺東市區為例,它的範圍小而精,觀光客可以 輕鬆用散步的方式,發現轉角巷弄間的美好, 路途經過的景點或店家,就用手機 app 推播訊息來介紹故事;抑或是你我身邊的長輩,見 證臺東變化的歷史,何不找尋願意擔任在地導 覽的人?來述說臺東的在地故事與文化演變, 創造屬於他們人生價值。
人是時間與文化的載體,是在地知識的活寶 庫,知「能」善用是提升地方價值的最佳選擇, 就讓文化帶領臺東大步往前走,成為城市外交 的軟實力。
文化永續是要建立在經濟獨立之下,才能有善的循環。
談《文化永續力》 / 臺東青年文化觀察團 副團長・黃馨平
過去北漂 10 餘年,城市的壅塞讓馨平動起歸 鄉的念頭,回到自己故鄉發展的她,談到自已參與文化觀察團,臉上是興奮、驚訝、新奇。 馨平說著因為參與《臺東青年文化觀察團》有向外參訪的機會,加上工作坊的案例討論,才 驚覺文化就在我們身邊,不是書本裡高冷的名 詞。深入其中,她了解到《臺東文化白皮書》 是玩真的!是透過觀察把更多人的意見納進 來、聽取縣民的聲音,逐步編撰成冊。然而, 一段生活的記憶,經過時間的推進,會演變為一個時期的文化。不過,文化若需要永續,馨平提到:「必須要經濟獨立,建立文化創意的 商業模式,讓文化發生經濟產值,才會是善的循環。」。
她列舉出兩項關心的方向:文化交流的平台與 人民對海洋大小事的了解。臺東除了七大原住 民族群,尚有閩南、客家、新住民與移居者, 匯集各方文化於一地的臺東,是臺灣的文化大熔爐,獨缺互相交流的平台,去了解彼此的故 事;至於海洋,馨平有不同視角的見解:我們習慣向海望去,卻不曾有機會能從海平面反觀 臺灣。馨平給了一個 idea,她說:「如果是結合各族群、史前文化、山海景觀,來一場文化生活節呢?」透過臺東山、海、城交織的過去為文本,加上在地多元的生活群像,未來臺東 的 365 天,每一天都是值得探索的文化城市。
文化的載體,不見得會是學校,它可以是廟宇、教會甚至是書屋,文化就是 一種生活型態。
談《建構地方知識學》 / 臺東青年文化觀察團・廖祐笙
「我覺得 2020 年,臺東在文化活動的創舉, 應該就是《Tengilen !聽聲音在說話》與《電 ・到底 -2020 不夜山海電子音樂祭》,徹底讓人耳目一新。」祐笙讚許臺東在活動展演的創 舉。加入《臺東文化觀察團》之後,他認為《臺 東文化白皮書》將會引導臺東走出新的方向, 並提到:「青年丟出對於文化的想法,通常都會被否決,這次有政府單位想要了解,的確不容易。」
祐笙的工作事務中,有部分是圍繞著在地文化 來發揮所長,綜觀臺東各個面向,他更關心在 呼喊口號之餘,要能策劃並落實相關的配套方 案。「其實我更喜歡將文化白皮書定位成《攻 略手冊》或《攻略指南》,需要費盡心思來跟廣大群眾產生關係,才會有感。」廣納全臺灣 建構在文化形塑,並且是可被執行操作的實際案例,作為此書的附錄。
文化無所不在,常民卻不太會感覺到它的存 在,因為它太生活了!尤其要推動建構在地知 識學,若未經過系統化的整理,難以呈現文化 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針對幅員廣闊的臺東,祐笙說到臺東的文化過於多元,各項資源不可能雨露均霑,在資源有限論的前提下, 分批扶植與文化相關的產業與民間機構,學校、在地的 圖書館、寺廟、教會、書屋⋯⋯等,都能是文化的載體、地方知識學的推廣點。
語言人才的培育,是保存在地文化生活的一環,地方歷史才能完整被保存。
談《文化資產保存》/ 臺東青年文化觀察團・黃俊儒
「記得在最後一次的論壇,我是用我的『語言』來報告。」俊儒所說的「語言」就是客家 語。自小由奶奶帶大,與長輩對話用的是客家語,流利地暢談對俊儒絕非難事。 在地出生的俊儒,就學與就業都未曾遠離過臺東,是正港的 V 型人,聽他述說臺東的文化, 認為最難能可貴的是人文特色。臺東縣境內地 形狹長,人潮很難聚集、人才缺乏彼此串連的方式,除了在觀光活動的議題上,更要創造臺東發展自我品牌的機會,並非複製其他縣市的地方經驗,臺東能走出自己的 style。
對於今後臺東文化的想像,俊儒希望能著眼在 重視傳承,無論是語言或是地方故事,只要有 人紀錄,透過文字、影像抑或繪畫來留存,都 是屬於臺東的城市文本,就能述說在地故事, 用『說』來創造縣民討論的聲量,形塑臺東的 生活文化是可以讓每個人討論、成為聊天的哈 燒話題。
臺東不要複製別人的做 法,我們要長出自己的樣子。
談《在地公民美學》 / 臺東青年文化觀察團・陳虹廷
臺東的大家長饒慶鈴,追求真、善、美的理念,若在文化的領域會是怎樣的立意呢? 身為文 化觀察團團員的虹廷,有著平易近人的解讀,他說:「我們要把真實的樣貌呈現出來,然而人本為善,唯獨美的事物,每個人皆有不同定義。對於公民美學,可以從小至大,從細節慢慢做起再擴散,打造對美學的概念。」
所謂的『從小』,即是從幼兒園、校園著手培 育,不過度限制孩童想像力,只需要適時從旁 協助與輔導;『至大』則是成年人能從生活環 境來改變,大方向定調好,小地方就由大家共同維護,只要有共識來保護臺東的驕傲,臺東就會有自己的美學。
虹廷認為:「臺東要給旅人什麼樣的衝擊, Punch 大到讓人還想再來?」盤點臺東的街 廓故事,我們將場景還原、賦予重新活化,與其讓一百位遊客只來一次,不如讓一萬位遊客來一百次臺東。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