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讓美麗的羽毛圖騰依然健在

  • 作家相片: Summer Tien
    Summer Tien
  • 2022年4月27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山岳、溪流、海洋、森林是孕育文化的溫床,土地是原住民族實踐傳統生活的場域,共生共榮的永續之下,累積超過百年的豐厚智庫。當時間巨輪被科技進步所推動,便利帶動城市的發展,相對地,亦帶來無可避免的環境迫害。臺東近年的發展成長快速,並躍升為宜居城市,但是除了發展,更是要對環境、對生態都友善的城市。面對燙手山芋的垃圾問題,尋求解方勢必刻不容緩。站在原住民族的觀點出發,是如何看待垃圾與永續環境的關係?讓你我一起努力,為地方生態打造更好環境。


感嘆走向便利,向自然素材揮別

從小生活在臺東縣達仁鄉土坂部落的藍保哥(Lanpaw Taligu),在三年前成立的Talem卡路風工坊(「Talem」是排灣語「種植」之意 ),是結合工藝、農務、語言,傳達生活理念的部落平台。「以前的部落社會裡,沒有垃圾的存在,語言也沒有『垃圾』這個字,意思最相近的應該是cemeceml,字義是『不受青睞的意味』。」藍保哥例舉排灣族的語彙做破題,一語道盡族群與現代垃圾的關係。他述說:「過往傳統部落社會,自然素材皆為族人所用,菜渣、骨頭都會自然分解,重新回到土地成為養分,久了之後形成沃土,哪來廚餘呢?」。


正因為取之天然、歸於自然的習慣已久,族人對於日趨便利製造出的垃圾,衛生觀念十分薄弱,需要不斷的宣導、內化成習慣來適應現代社會,此舉也逐漸改變部落族人的日常節奏。藍保哥提及母親晨間作息從洗衣、曬衣,轉變為做回收分類,居民暫時將農忙擱下,先處理丟垃圾的例行公事。「方便,會使人墮落,尤其是大賣場的出現,讓大家不再學習天然素材的應用。」藍保哥直言不諱道出未來的隱憂。當我們不跟山海學習、向自然取經,說不出植物的名、判別不了如何應用,不再使用的部落知識將走入歷史,永續運用的才能形成文化。



讓美麗永續,羽毛寓言點迷津

藍保哥說:「在山上看到掉下的熊鷹羽毛,不能隨意撿起,要讓它留在原處,不然會遭受厄運。因為熊鷹羽毛上的圖騰太漂亮了!如果想要撿,全是因為心中的貪念被啟動了。美麗要依然健在,讓路經的人都能欣賞它的美。」背後的涵義是警示人類,當人冀望山的瑰麗,海的壯闊也都想要佔為己有,勿因一己之利破壞土地,要存留島嶼美好為後世所靜賞。此段具有永續意識的口傳寓言,是他時常分享給來工坊的旅人。「我特別喜歡接待親子團,因為跟大人聊部落涵養、互相交流,後續父母親再分享給孩子。」對藍寶哥來說,這是身教與言教合一,學習對環境友善、對文化友善的好契機,好的觀念得以永續流傳。





Comments


pexels-photo-380283.jpg

About Me

北漂的都原青年,過去待過戶外廣告代理商、運動品牌代理商,與電視媒體產業做節目企劃執行與後期剪輯。目前在鍵盤上漫舞,用眼睛記錄、留下真正屬於在地人的地方事。

 

Read More

 

© 2023 by Going Place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