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月號:穿越時空
- Summer Tien
- 2024年1月21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負責項目:人物採訪、撰文


《我是誰?:臺灣藝術史中的身分追尋》特展:在我們之中認出珍貴的你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自2020年6月封館,重新整修並更新常設展於2023年5月重啟大門,各項特展主題鮮明以深入潛出的方式,帶領觀展者進入藝文殿堂。其中《我是誰?:臺灣藝術史中的身分追尋》特展搭上重建臺灣藝術史漫畫出版計畫,與金漫獎漫畫家狼七攜手合作出版《月亮的名字》,史前館策展人盧梅芬研究員說:「此特展要讓無名者重新在藝術史中歸位!」。
《我是誰?:臺灣藝術史中的身分追尋》展覽是的時間背景是在1987年至1990年代初期,而為何是以「身分追尋」來做特展講述的核心,盧梅芬說:「1987年適逢解嚴再到1990年代初期,臺灣社會開始湧現一股身分認同的現象。」歐美國家早在1960年代就吹起尋找自身認同的風潮,例如:美國黑人的民權運動、女性運動等主張維護被剝奪的權利,並得到公平且沒有成見的對待。臺灣則是到了1980年代末步入民主轉型,從威權瓦解到解除戒嚴至自由民主,強調多元文化主義的國家。盧梅芬提到:「需要被認同通常是弱勢族群,臺灣首當其衝的是原住民。」在這個時期,開始有藝術家藉由作品深入討論身分認同的議題。
至於藝術在身分追尋扮演了什麼角色?則由當時藝術界內的代表性人物:拉黑子・達立夫、 撒 伐楚古・斯羔烙、尤瑪・達陸透過藝術創作追尋文化歸屬與自我、促進社會改變的故事。盧梅芬運用神話學大師坎伯解析的故事定律「英雄旅程」,來讓藝術家的人生故事更讓觀展者感同身受,每個故事也是進入另一個未知世界的冒險旅程,盧梅芬說:「這不是漫威式的英雄主義,而是進入內心深處的探詢,每個人心裡都有潛在的英雄,你要去尋找與突破自己。在我的策展中會很注重在共同人性的部分。」 。
從個人的「我是誰」生命經驗做出發,擴及到了「我們」是誰?何謂「臺灣文化」的藝術尋路的故事。盧梅芬提到,從日治時期到1990年以前,博物館在研究原住民藝術都是以「族群」來區別,使這些作品的作者成為「無名者」。盧梅芬說:「在部落裡,技藝高超的人不見得是很有名氣的藝術家或工匠,通常是無名小卒也不被人記住。」而且在國民政府同化政策與現代化影響之下,原住民文化急速消失難以典藏。之後公共博物館將族群文化保存視為首要任務,卻未重視個人創作者。1991 年 3 月,在本土化時代背景下,《雄獅美術》 雜誌推出「新原始藝術特輯」,認為原住民藝術是回頭探索臺灣文化的重要代表,開始重視「個體」創作者,自此開始省思,從族群到創作者尋找「手藝人」。爾後在藝術史學者的研究投入及美術館的陸續收藏,讓失去創作者名字的收藏品,在藝術史中重新歸位。
值得一提的是特展中講述「你的名字?『被發現』的佳興部落雕刻師」,將部落雕刻歷史作為腳本背景並出版漫畫《月亮的名字》,經由漫畫家狼七的筆觸使艱澀難懂的文史知識轉譯成動人的故事,引發觀眾走一趟公共博物館重新認識原住民藝術的動機。《我是誰?:臺灣藝術史中的身分追尋》特展於史前館第一、二特展室展出至113年2月18日止,邀請您一同延續並保存這美好的連結。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