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永續Green Light!讓永續田地常駐德高

  • 作家相片: Summer Tien
    Summer Tien
  • 2月7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專案名稱:臺東縣政府文化處《藝起來我家》品牌專書

圖片提供:綠地創意設計 負責項目:人物採訪、撰文



▐ 永續Green Light!讓永續田地常駐德高


一大清早,稻田間傳來割稻機來回穿梭的聲音,俗語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趁著稻穀收割蟲兒失去藏身之處的時候,鳥兒成群跟在割稻機後方大肆飽餐一頓。農民手裡摸著呈現「勾頭」的稻穗,藏不住的喜悅寫在臉上,「勾頭」是榖粒完成充漿,產生重量之後的垂頭的現象。風吹過結穗纍纍的田園,想起的沙沙聲彷彿已預告,豐收的日子即將來臨。放遠望去位於臺東縣關山鎮德高里的黃金稻田,是全國第三座的有機農業促進區,梓園碾米廠第二代經營者的范植巽與范植皙坦言,從慣行農業轉向有機耕作實在不容易,卻也因此能吃到優質好米,「讓我們感動的是消失很久的動物、昆蟲都回來了!」從他們發自內心的成就感,讓人想深掘背後的故事。


▌ 扎根農業,深耕綠地的客家移民

今日的德高里,過去在日治時期的地圖上稱為「德高班寮社」,為阿美族建立的庄社之一。在臺灣光復之後,礙於西部天災人禍頻傳,加上空間環境與物產貧乏不足維生,陸續有客家族群移居至臺東,以操海陸腔的北客為主。除了少部分擔任公職、開設醫院或經商等之外,大多數為農業移民,原本生活在新竹的范家,就在當時決定分為南北兩路來到臺東關山鎮拓墾。


但想開墾種植糧食作物何其容易,首先要克服的是佈滿石頭的荒地,用扁擔挑土、人力撿石堆成田梗界線,有能力整地就能擁有大片土地。家族最初從事水稻栽種,農忙時附近鄰居會彼此換工或聘請長工協助農務,到了第二代主人家,在農事之外會接外快掙錢,搭設客家文化中婚喪喜慶會使用的「客家布棚」。而在范家第三代,也就是范植皙父親這一代的同輩中人,讓在一級產業領域默默耕耘的家族,努力朝向二級加工邁進,並且開始推動有機稻米種植。

 


▌ 不遺餘力,力推傳統農業轉型

德高里得天獨厚的種植環境,農民樂見稻米盛產帶來的商機,但也憂心若生產過剩,自家的稻穀會沒人收購與協助販售。同樣是農業基層自耕農的范家第三代,看到未來即將遇到的困境,不如來共同創立碾米廠來提供解方,而在民國75年梓園碾米工廠成立,一級農業進階到二級加工,為關山地區少數的碾米廠之一,引進機械化設備取代人工碾米,提升產能帶來不少顧客增進銷量。


梓園碾米廠第一代經營者范綱亮(范植皙之父)於2008年輔導契作200多位農民,約400多公頃的農地。然而長年以來,因為人口外流造成人力缺乏,直接影響到的是農業勞動力不足,稻田疏於照料及維護,選擇慣行農法補足人力缺口,農民認為省時輕鬆的田間管理方式,卻是范家轉型為友善環境耕作的大敵。范植皙說:「有一天爸爸突然說:『我們明天開始轉種有機喔!』大家瞬間還來不及反應。」只是慣行農法與有機農業之間存在的觀念落差,在地農民能否接得住這枚震撼彈,無不考驗碾米廠與契作農戶長期累積的夥伴關係。。


青年接棒,品牌再造大放異彩

臺灣的食安風暴讓人們的健康意識抬頭,開始關注餐桌背後連結著的產地,過度施用農藥、化肥和除草劑,傷害環境也破壞生態平衡。范植巽認為,農民不了解有機的價值而衍生的疑問,當然要釋出善意做到在地陪伴,因為農民沒有義務要配合我們,用深度溝通來換取信任。梓園二代經營者接手之後,將傳統的人力農業轉為AI智慧農業,導入環境數據儀與植保無人機施肥,因應氣候劇烈變化來保障契作農戶的產量穩定。


梓園碾米廠成立40年之際,第二代經營團隊范植勛、范植巽、范植皙獲得第七屆百大青農團體組的殊榮,歸鄉青年的范植巽與范植皙留在老家的契機雖不相同,如今都在為家鄉的人們服務。「那一天,阿公在半夜跌倒了,我想了很久還是決定留下來照顧阿公。」於是范植皙運用所學的設計專業,規劃農產品的行銷策略與品牌再造,也協助農民申請補助案或撰寫社區計畫;范植巽則是一股責任心,吸取長輩的經驗讓家族事業蓬勃發展。


▌ 濃厚交織的祖孫情,心繫放不下的「她」

來到梓園大樓入門即見各式展售的商品,另有「後山咖啡室」販售用米穀粉製成的烘培點心和飲品,為了響應綠色宣言加入綠色餐飲指南,因此這兒兼具食農教育與農遊體驗的功能,逐步擴大有機農業的價值並走向三級產業。當家族農產事業已交出亮眼的成績單,但青年放心不下的是90多歲的奶奶,想到老人家行動不便少有機會出門,難得有專屬社區居民的活動,能讓長者留下美好記憶,「聽完藝起來我家企劃團隊解說活動內容,覺得可以重溫當時的生活情景,送給大家留作紀念。」范植皙的美意民眾用行動來回應。


令人意外的是在《屋家个客音細語》庭院分享會當日,早上就有長者杵著拐杖走來范家,活動開演前一小時,已經聚集7、8位老人家等待入席。看到梓園碾米廠最初的起點是富有韻味、擁有70年的客家三合院,許久不見人聲、笑聲的大院子,逐漸聚集親族好友、厝邊鄰居,一起聆聽客語歌手加上泰雅美聲,唱起為家戶故事量身打造的專屬歌單。


▌ 意猶未盡,好「客」精神讓德高發光

從家族墾拓的往事,細數來到臺東務農的生活,與漳州長工攜手打拼的日子有苦有淚也有笑,耕耘土地也立下家族事業的根基。然而難人可貴的是推動有機農業,從單打獨鬥到相互加值,帶領農戶互相成長共好、共榮、共享。台下觀眾若是心有戚戚焉,也許是莞爾一笑、也許低頭沈思陷入過往時空,抑或與旁邊的親友話當年,此情此景一眼瞬間。主人家現場準備豐富料理,看表演之餘也要顧到五臟廟,法式歐包、瑪德蓮小蛋糕、冰鎮甜品米苔目、客家麻糬、炒米粉等餐點飽足感十足啊!為了這場分享會,范家可說是全體動員,強力邀請宣傳的成果是有300人次的參與。活動圓滿結束過後,社區長輩遇到植皙問起:「下一場的時間是什麼時候?」可見庭院分享會深受地方人士的好評。



一個大家庭在世代接力,像種子一樣生根入土、向上壯大,持續推動友善農法的觀念,期許更多鄉親能共同守護這塊美麗的地方,永續經營光耀德高。


Comments


pexels-photo-380283.jpg

About Me

北漂的都原青年,過去待過戶外廣告代理商、運動品牌代理商,與電視媒體產業做節目企劃執行與後期剪輯。目前在鍵盤上漫舞,用眼睛記錄、留下真正屬於在地人的地方事。

 

Read More

 

© 2023 by Going Place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