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纏春・龍田盛開的女人花
- Summer Tien
- 2月7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專案名稱:臺東縣政府文化處《藝起來我家》品牌專書
圖片提供:綠地創意設計 負責項目:人物採訪、撰文

▐ 花纏春・龍田盛開的女人花
驅車駛進臺東縣鹿野鄉的龍田村,棋盤式規劃的道路寬敞且整齊有致,看得出日本統治臺灣時期在建設層面的用心。位於花東縱谷南段龍田村,地名在歷史記載中經過三次演進,最初的聚落是恆春阿美族在清朝建立的務祿干社(亦稱鹿寮社),意思是眾多鹿群與楓樹生長的地方。時間推進到日治時期明治42年(1909年)第一次的官營移民村,將鹿寮社更名為鹿野村。昭和36年(1961年)鹿野移民村人口激增,分村 之後才又更名為「龍田村」。龍田村居民的生活單純儉樸,老人家多維持粗茶淡飯的飲食習慣,加上潔淨空氣、環境優美,歸納起來這兒的長者多為長壽之人,本次要拜訪的陳吳金玉奶奶已高齡97歲,要在此與我們一起回顧4年前藝起來我家的仲夏好時光。

▌ 早年漂泊農務繁重不得閒,換得含飴弄孫安享晚年
雙腳甫踏進陳家宅院,陌生的腳步引起狗兒吠叫警示,突然傳來中氣十足的聲音大喊「Lucky啊!」,隨後定睛一看緩步走來的老人家,原來是金玉奶奶啊! 身體依舊硬朗的奶奶現在會固定到綠色照護站參加活動,很愛畫畫的她累積不少畫作。一生辛勞的金玉奶奶,在花蓮北埔出生,由於要來臺東開墾的緣故,她就跟著父親到了永安輾轉落腳龍田村,「小時候7歲就要下田除草,農務太累就不小心打瞌睡。」金玉奶奶打了小盹兒仍要提起精神幹活兒,不僅日也操暗暝也操,高掛半空中的月亮若月光夠明亮還要夜間犁田。
那時龍田地區尚無灌溉可用的水源,只能種植甘蔗、玉米、花生、樹薯等旱地作物獲取收入,可以想見往日農村生活大不易。二次大戰結束,臺灣光復之後的龍田村主要是蔗作為大宗,屬於臺東糖廠製糖原料的供應區,而在民國41年「鳳梨栽培事業區」成立興起大規模種植鳳梨,農民生活逐漸獲得改善。相較過往,現在則是五代共聚一堂的愜意情景,金玉奶奶能含飴弄孫可謂是苦盡甘來。
▌ 有情郎難忘意中人,願入贅抱得美人歸
環顧金玉奶奶的住處,依舊保留日治移民村時代的痕跡,現居地曾規劃作為馬廄之用。在臺灣光復之後日本人撤出,留下未被國民政府清算的建築、土地等,這是在地人佔地為王的機會,搶先在耕者有其田、公地放領等政策施行之前捷足先登,幸虧金玉奶奶的先生富有遠見,才能有今日冬暖夏涼的居住地。大兒子說:「我爸爸第一眼見到媽媽很喜歡她,還為了要追女朋友去媽媽家當長工。如果缺席也會叫我的二叔代班暗中盯人,就怕媽媽被追走。」不只如此還願意招贅到女方家,金玉奶奶說:「厚~愛我愛呷按內啦!」一句話搓中大家的笑穴。
金玉奶奶年輕時不乏人追求,加上堅韌耐操的性格,做起農務不輸男孩子,她的雙親捨不得早早讓女兒出嫁,但有情郎一心想入贅共結連理,最後雖然經濟能力有限未穿上禮服,卻得到心意濃重親手做的紅銅戒指。「阿公以前就會改裝牛車,只要是務農的工作他都是DIY自己做,改造汽車、油車的輪胎。」、「我爸爸沒有學過配電,我們住的家是他自己配的。」、「阿公還到山上撿檜木存堆在老屋裡,全是為了日後更換才留下來。」聽著金玉奶奶的後代聊起先生的往事,嘴巴雖然不說心裡應該是喜孜孜的吧!

▌ 歌中劇場「花纏春」,演繹龍田前世今生
生性不多話的陳家阿公向來熱心助人,找不到工作的人都投靠他,待在陳家的長工最多有30多人,以前種植的作物種類多,需要大量人力照應每塊田地。在作物收成結束,阿公不忘請戲班在曬場搭台演出歌仔戲或布袋戲,讓長工們卸下農務重擔放鬆看好戲。即便曬場已沒在使用,喜歡熱鬧氣氛的金玉奶奶仍會出借給附近居民,例如:社區舞蹈團練、封裝鳳梨或是逢年過節要炊粿、做年糕都可以使用。先生沈默寡言、妻子喜好熱鬧,賢伉儷從日治跨越到民國的人生故事,激發藝起來我家活動團隊的企劃DNA,想讓更多人認識龍田村的前世今生。
團隊找來鋼琴家周美君老師與聲樂家張琳琳老師,在聽完金玉奶奶的故事之後很有感觸,將劇場主題定為「花纏春」的聲樂歌中劇來演繹,。曲目特別挑選符合日治背景的日本演歌做開場,配合主持人一席和服裝扮、表演者身穿復古連身花裙洋裝、場景搭設使用的懷舊物件則來自奶奶當年的嫁妝,霎那間時空似乎倒轉到移民村時代的鹿野龍田。

▌ 兒孫返家見親嬤,淚訴感念養育之恩
「這真的是主持這麼多年以來印象最深刻,而且在場觀眾最有藝文氣質的一場。」主持人秀秀回顧過往場次說到。其實企劃團隊深怕聲樂演唱輔以鋼琴伴奏的歌中劇形式,考驗在地鄉親是否有興趣來參加,沒想到活動當日除了鄰里居民、親朋好友,更有文人雅士、鄉土教師來參加,另有詩人吳元和朗誦台語新詩。張琳琳老師高亢渾厚的歌聲緩緩唱出花纏春的四個段落:漂泊中求平穩、純愛戀情、待嫁女兒心與身為人母的包容堅毅,劇本發想來自臺灣民間女性特有的「春仔花」婚嫁裝飾做為音樂文本基底。
春仔花臺灣農業社會婚宴習俗上的重要符碼,象徵幸福滿載、多子多孫的意念,演出現場也準備春仔花分送給觀眾。金玉奶奶貴為傳統女性,總是家人為優先而將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後,由她帶大的孫子從外地回來,「這間房子以前很熱鬧,但現在只剩奶奶了,大家有時間可以常常回來。」孫子對奶奶說要身體健康,等著他娶老婆回家,感動滿溢的祖孫情賺人熱淚,不禁去想「有多久沒回老家看看長輩了呢?」。
藝起來我家之花纏春劇場落幕之後,我們再度問起4年前的仲夏日,大家有口皆碑認為活動圓滿成功,也是歷史文化的傳承,不僅年長者有共鳴,青年亦能藉此更熟悉龍田發展史。聊起社區事務、銀髮族參與活動,突然間金玉奶奶的兒子拿出歷年蒐藏的畫作,仔細看著紙上的簽名寫著「吳金玉」,鮮豔的用色吸引眾人注意,突然間不起眼的細節道盡老人家失智的情況,翻著近年陳奶奶的作品,逐張比對親筆簽名的字跡,「金玉」二字端正清楚,只是姓氏「吳」幾個比劃被往前進的時間拋棄了,失落的記憶沒有跟上。關於陳奶奶和龍田村的故事只要有人閱讀,就會植入他人記憶裡的時空,也許陳奶奶會忘記自己,但藝起來我家不會忘記妳。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