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叫我第一名!社造達人的流金歲月

  • 作家相片: Summer Tien
    Summer Tien
  • 2月7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已更新:2月8日

專案名稱:臺東縣政府文化處《藝起來我家》品牌專書

圖片提供:綠地創意設計 負責項目:人物採訪、撰文



▐ 叫我第一名!社造達人的流金歲月


蔚為臺灣稻米之鄉的臺東池上,位於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的縱谷平原,此處是萬安溪、大坡溪、新武呂溪等溪流搬運堆積形成的沖積扇,土壤富含礦物質適合栽種農作物。大規模種植的稻米每逢夏末秋初稻穗由綠轉黃的季節,旅客絡繹不絕特地前來觀賞金黃色稻浪。居住在池上鄉萬安村的蕭仁義分享說:「臺11線有看不完的海浪,我們縱谷臺9線有季節限定的稻浪,給遊客不同的視覺享受。」從蕭宅庭院往前望去即是180度綠色稻田景致,在民國104年臺東縣政府文化處正式公告為「池上萬安老田區文化景觀」,蕭仁義即是幕後推手之一,他熱衷於社區事務替公眾謀福祉,將公部門資源導入地方,帶動萬安社區深度旅遊的蓬勃發展。


▌ 離鄉四百里,跨越時代的百年蕭氏家族

蕭氏家族約在民國14年(日治大正14年)從新竹北埔遷居至臺東池上,定居於萬安村距今已屆滿百年。日治中晚期,日本以「殖產興業」為由積極開發東臺灣,隨之而來的自由移民前仆後繼到臺東發展,昭和初期東臺灣公路及鐵路陸續開通,來自新竹州(今日的桃園、新竹、苗栗)具有客家籍的農民居多,可謂為臺灣歷史上客家族群的第二次大規模移民。


蕭仁義說到祖父是帶著剛出生的父親,從新竹、蘇澳、花蓮、玉里、池上歷經陸路、船運、火車、徒步行走的遷移過程既遙遠又辛苦,在不毛之地開墾建造新家園,池上現居地的住所是在蕭仁義出生時建造而成,他笑著說房子的屋齡等於自己的年齡,看著池上因節氣更迭呈現的地景變化一起慢慢變老。今年65歲的蕭仁義出身自農家,平日雖然農務繁忙卻未怠慢他的求學之路,蕭仁義也不負眾望考取公立學校,後續職場之路連番考進國營事業在穩定中求成長。

 


▌ 國營考試一把罩,憑實力高分上榜

臺東池上的客家族群世代以務農為主,種植水稻為大宗,民國59年後期農民紛紛轉作甘蔗與鳳梨,蕭仁義高中畢業後的首第一份工作是管理20甲甘蔗田的臨時人員,工作場域距離住家不遠讓他萌生內部升遷的意願,只是天不從人願,蕭仁義尚未役畢不符合升為正職的資格。不過一切都會是最好的安排,蕭仁義日後報考中華郵政與臺灣鐵路特考皆獲得正式入職的門票,最後決定進入臺鐵貢獻一己之力。只要有假期蕭仁義會扛著農具,在田地裡照顧結穗纍纍的稻株。


兵役即將結束之前,蕭仁義在思考自己未來的下一步該往哪兒走,突然想到郵政特考正式錄取的資格仍被保留,之後入職分發至東河鄉泰源郵局。6年的光陰過去了,蕭仁義埋首苦讀一試定江山,成功轉職到中華電信發揮長才。回首蕭仁義的人生職涯若用「考試達人」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並且熱衷公共事務推動社區多項改革,堪稱是社區總體營造「元老級」的人物。


▌ 使命必達的社造先鋒,打造萬安農村亮點

只要可以讓社區更好,蕭仁義會想方設法找資源導入地方,並懷抱著「這是我們自己的社區,理所當然要一起共榮共好」,這是他在民國82年投入社區總體營造事務迄今始終如一的初衷。爾後蕭仁義接任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開始將閒置已久的肥料倉庫透過文建會(今稱文化部)的專案計畫,社區居民上下一心使閒置空間脫胎換骨為池上稻米原鄉館, 提供有機餐食、稻米DIY、在地遊程等多元服務,讓民眾認識池上的地域色彩。


站在萬安村田埂中央,可以感受360度視野無障礙的農村美景,蕭仁義認為稻作地景資源是池上的獨特賣點,走在伯朗大道上遠離都市塵囂,煩雜的心全讓節氣而遞變的景色所療癒。因此在民國91年臺灣生態旅遊年,萬安社區推動「自導式文化參訪系統」設置中英對照解說牌,串連現有空間與設計參訪路徑讓遊客能自行暢遊村落文化之旅。民國104年池上鄉公所將伯朗大道兩側約175公頃的農田提報申請為「池上萬安老田區文化景觀」,觀光旅遊逐漸成為萬安稻作產業空間的新興產業。



▌ 公共利益為優先,世代永續向前行

臺東的池上米聲名遠播,萬安社區即是主要產地,日照充足、水質清澈、土質肥沃三者兼具提供了稻米生長的地利條件,民國90年開始鼓勵農民由慣行農法轉作有機耕種並規劃有機米專區,之後更建立農村生活體驗營區。品質優良的有機米受到企業青睞,長榮航空與池上鄉農會攜手合作,商務艙餐食選用池上有機米,開啟臺灣米食躍上晴空飛向國際的大門。


萬安社區在營造農村文化園區的歷程並非一帆風順,伯朗大道曾經毫無預警的設立四支電線桿,讓金黃色稻田美景染了水泥灰;抑或是為了劃設萬安老田區文化景觀,數度引起農田地主激憤撻伐限制地方發展,蕭仁義面對反對聲浪把持動之以情、說之以理的原則,他說:「我不是輕易妥協的人,講『理』不注重私人利益,在乎的是能否創造公共價值與產值。」現在稻田旁佇立的電線桿已拆除,村民與地主逐漸取得共識,熱愛這片土地維護共同的價值就是永續前進的動力。蕭仁義坐在自家的樹下涼亭欣賞如畫的風景,望遠即見人潮熙攘的金城武樹,他說:「以前只看得到農夫,沒有觀光客會特地來萬安。」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當初無悔前進的心與夥伴的支持,換來的是環境永續的公共財。


▌ 午後歡喜聽歌講古,甘甜滋味「藝」起嚐

關於地方村落的美事,就由《藝起來我家》號召村民來稻禾間回憶鄉村樂,食點心、打嘴鼓共下聽音樂!高齡人口眾多的萬安村難得舉辦活動,長者們用行動相挺來庭院相聚,看得出蕭仁義的高人氣好人緣,不愧是「最會社造的男人」!聽著音樂響起客家童謠《伯公伯母》的節奏,觸動在場每位觀眾的心,歌曲內容是村民的共同記憶,述說為了祈求豐收,祭拜神民保佑的日子。


蕭仁義提起年少時的生活,眾人不得不佩服他接連考取國營事業徵才的職缺,尤其在當郵差的時候,因為送信誤打誤撞認識賢內助墜入情網,沒被愛情沖昏頭的他,熬到升職加薪才論及婚嫁。原本不務農的蕭仁義,身體力行做起斜槓農夫,有空就下田熟悉田間操作實務,要說服農民投入有機種植而鋪路,不管結果會如何就先《踩下去》,而這首歌是好客樂團以蕭仁義推廣耕作有機米的故事為創作背景。



踩下去    詞曲:好客樂團

撒下去 嗯~ 撒下去

撒到黑泥裡 做肥

撒穗肥 嗯~ 添胎肥

撒到黑泥裡 做肥 做肥做肥做肥

踩下去 嗯~ 踩下去

踩到泥深處 做肥

踩下去 嗯~ 踩下去

踩到泥深處 做肥


啜飲晚崙西亞果汁配上甜而不膩的蛋糕,在天氣宜人的午後聆聽輕快節拍的《踩下去》,迎來的是接下萬安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的重責大任。蕭仁義侃侃而談零經驗的社造菜鳥從舉步維艱到凝結集體共識的歷程,帶領大家更了解村落、土地與人群的關係是如此緊密。坐擁伯朗大道山景第一排談何容易,做起來真的汗水淋漓,幸好有一群默默付出的人,我們才能騎著腳踏車馳騁在田中央,欣賞池上美景的悠遊樂。


落日餘暉映晚霞,每個故事都會有結局,每個結局也都意味著全新的開始,萬安社區現在有青年力量的注入,期盼未來透過青銀共創持續展現臺東農村的美好與魅力。


Comments


pexels-photo-380283.jpg

About Me

北漂的都原青年,過去待過戶外廣告代理商、運動品牌代理商,與電視媒體產業做節目企劃執行與後期剪輯。目前在鍵盤上漫舞,用眼睛記錄、留下真正屬於在地人的地方事。

 

Read More

 

© 2023 by Going Place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