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月號:2024臺東聲音藝術・多物種的糾纏
- Summer Tien
- 2月4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負責項目:人物採訪、撰文

▐ 在耳朵帶路的世界裡繼續糾纏
如果用聽覺重新解讀臺東,來感受生活中被遺漏的細節,就像法國童話《小王子》的經典名言:「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只能用心去體會,安靜的聆聽才能感受到豐富的訊息。2024年臺東聲音藝術節「多物種的糾纏 The entanglement of multispecies」在7~10月登場,帶領群眾享受用「聽」的臺東風土誌。
➤ 由聽覺開始,進入多物種糾纏的聲音地景
從2020年辦理第一屆臺東聲音藝術節到2024已第五屆,策展主題從Tengilen聽聲音在說話、回聲記憶、隱沒的孕震帶到今年的「多物種糾纏」,不難發現策展團隊循序漸進試圖讓民眾認識臺東的聲景(soundscape)。策展人張溥騰指出,臺東是擁有自然環境與人文歷史資源非常豐厚的地方,可是我們往往會將人與自然視為毫無關聯的兩者,卻忘了人在走向文明的歷程與自然界息息相關。他提及美國哲學家Donna Haraway的著作《When species meet》書中觀點: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是亙古以來與多樣物種共生融合而來。汲取書中的論述帶到生活場域,用聲音策展來讓常民體會居住在臺東,就是與自然、人群交織的生態過程。

➤ 耳朵借我!傾聽當代臺東的聲存指南
一般民眾對於聲音展演, 普遍認知多為表演類型而與藝術無關,因此從第二屆臺東聲音藝術節加入《耳朵帶路》工作坊與聲音敘事影展,讓民眾對日常聲景有感知,聆聽周遭環境並與其互動。例如:將學員帶到利嘉林道,觀察鳥的姿態、聆聽叫聲之後,角色換位由人嘗試發出鳥的聲音,肢體變成另一個物種領略牠的生活樣態。「我們讓參與者不要過於依賴眼睛,透過引導來運用耳朵來認識當下所處的環境。」張溥騰說著工作坊之於藝術節關聯性,背後蘊藏的寓意是透過引路人的帶領,能對臺東的聲音有不同的理解與想像,進而創造人群來到美術館觀展或參與系列活動的機會。《耳朵帶路》工作坊開辦迄今,走過山林、溪流、街景、海洋循聲開啟不同路徑來認識臺東,報名的民眾有遠從其他縣市特地來參加,多年累積下來的人次,張溥騰觀察到體驗實作型多以在地人為主,非臺東人則選擇開發身體感知與律動的場次。

➤ 實驗性的聲音展演,在地原創的臺東新樂章
聲音藝術在歐美國家行之有年,但在臺灣仍屬小眾藝術,每年聲音藝術節的資訊公布之後,不論是駐地藝術家或展演者都讓人眼睛一亮!對於規劃當屆人選,策展人張溥騰回想往年的觀展紀錄,找出切合主題的藝術家,只是金年做了微幅的轉變。他說:「考量到藝術家從事前田調採集、構思創作概念,展覽就改為2年1次,10月底的論壇主軸是前導性的作品發表。」,從踏進臺東開始,藝術家用眼耳探觸陌生的地方,從中汲取可創作的元素,到處踏尋收音合適的聲音媒材。綜觀5屆以來,駐地藝術家們對臺東帶來的擾動,張溥騰則形容是「互相學習」的過程,創作者的到來形同注入一股活水, 用在地元素激盪出新思維,地方會因為持續進行觀念的重組,誘發群眾想對當代藝術開始好奇、理解到熟悉的動機。

談及臺東聲音藝術節的願景藍圖,張溥騰坦言,很感謝時任視覺藝術科徐敍國科長(現為臺東生活美學館館長)的遠見與信任,對策展團隊提出以聲音為媒介,創造臺灣獨一無二的聲音藝術節想法的全力支持。未來希望跨出臺灣與國際在聲音藝術的範疇達成雙向交流,並讓民眾知道臺東的音樂活動可以有另一種選項,塑造「來臺東,一定要來看聲音藝術節」的品牌形象。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