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7月號:蒂摩爾古薪舞集・bulabulay mun?你好嗎?
- Summer Tien
- 2月4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已更新:2月6日
負責項目:人物採訪、撰文

▐《bulabulay mun?》你好嗎?亂世之下捎來的暖心問候
享譽國際的Tjimur蒂摩爾古薪舞集即將在臺東藝術節帶來最新作品《bulabulay mun?》你好嗎?,這是「牡丹社事件」發生150年以來第一次用舞蹈劇場形式呈現。舞蹈總監Baru Madiljin巴魯・瑪迪霖說:「我們要對正遭受傷痛的人,獻上溫暖的問候與守護。」。
1874年日本以八瑤灣事件派兵遠征屏東排灣族部落,此為臺灣近代史上第一場涉外戰爭「牡丹社事件」。如何將過去的島嶼衝突用現代的表演肢體詮釋,巴魯說:「我們是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一代,對於生死交關的困境無法感同身受。」他懷抱戒慎恐懼的心面對挑戰,爬梳歷史脈絡理解文化隔閡造成的憾事,用雙眼觀察世界疫情驟變帶來的死亡,或因不平等的權力戰爭造成的傷害。最後選擇南排灣的問候語「bulabulay mun你好嗎?」來給予消殞的靈魂、祖靈與我們撫慰內心的苦楚,提醒彼此要團結一心度過難關。

屏東縣三地門鄉的蒂摩爾古薪舞集是臺灣首支以排灣族文化為主體的舞團,依地域劃分是屬於北排灣,在字詞發音、歌謠演唱、舞蹈律動有別於南排灣的牡丹鄉,「你們憑什麼來唱我們的歌、跳我們的舞?」南排灣牡丹族人拋下震撼彈,巴魯更篤定要拿出誠意才無愧於心。舞團首次來到牡丹鄉,在部落長者面前唱出苦練多時的牡丹古謠 e ne lja(古謠讚),讓老人家感動含淚問到:「你們從哪裡來?為什麼會唱我們的歌?」巴魯用真誠拉近彼此距離。於是長者擦乾眼淚,主動牽起舞團的手學習牡丹獨有的步伐並逐字修正族語發音。
經過三年田調的醞釀,當舞者再次回到150年前的八瑤灣,在狂風呼嘯中高唱古謠,在海潮浪花裡舞動傳統步伐,把五感接收到的刺激吸收內化成為「牡丹身體」,讓表演質地大幅提升臻於完美。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丁路德曾說:「黑暗無法驅逐黑暗,只有光可以;仇恨無法消除仇恨,只有愛可以做到。」巴魯坦言,對於作品印象深刻的是舞者清唱古謠並輪流踩在背上,象徵不穩定且曲折的重建之路。邁向和解之路是時間給的試煉,總會有人一起反芻省思給予支持和陪伴,亦是作品想要傳遞給觀眾的訊息。

《bulabulay mun?》你好嗎?2022年首演至今,全球煙硝戰亂、暴力傷害從未間斷,但巴魯堅信平行時空之下仍存在著人性的光芒。藝術能傳遞感情、帶來勇氣而無需言語,於是臺東藝術節向蒂摩爾古薪舞集招手,一起用全新舞作來問候經歷傷痛的人們,在晦暗之處點上一盞守護的光。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