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5月號:臺東朝聖之路・新港教堂:轉角遇到聖光!擁抱普世教會
- Summer Tien
- 2月4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負責項目:人物採訪、撰文


五月初夏微風徐徐,在臺11線上迎著太平洋的風,來到東海岸的漁業大鎮臺東成功。成功鎮舊名為「Madawdaw麻荖漏」,是阿美族麻荖漏社社址,日據大正時期稱為新港,臺灣光復後改名為成功鎮。踏進成功鎮區棋盤式街道,規劃得整齊有致,沿途的街燈設計融合旗魚造型,點出成功鎮是東部海岸發展旗魚捕撈的重鎮。從中正東路街口轉進,會發現結合十字架的魚造型招牌號誌,原來矮牆內的是1977年竣工的基督教新港教會。
新港教會的外觀構造簡潔洗練,建築構圖是出自白冷會的傅義修士之手。教會外部為斜面屋頂,東西側為洗石子外牆,使用「噴砂」工法加以綴飾。站在教會的中心放眼望去,內部採用易於保養清潔的磨石子地板,配搭自然採光以及放射狀的座位規劃,據說這類元素是傅義修士慣用的設計語彙,如今仍備受信徒喜愛而保留到現在。環顧新港教會園區,還會發現有屬於兒童遊憩的空間,原來這裡不僅是在地的屬靈堡壘,在舊現址時期就已經開辦「德安幼稚園」,兼具幼兒教育的功能也延續至今。

漫步到園區另一側,是1996年教會承接的高安醫院與菅宮勝太郎的故居,三棟建築交織的歷史已超過90年。這兒曾是新港教會成立前的靈修會館,廣納因故流離失所的基督信徒,繼續傳遞信仰的燈火。2016年新港教會歷史建築夢想計畫啟動,整合宣教福音、醫療服務、歷史文物、公共空間、旅人驛站等等,串連居民共同參與活動,再現新港風華。奉獻的精神如同禮拜堂內高掛的聖經章節,耶穌基督的話語滿懷憐愛將每位在地人、出外人都當作家人,無論是誰都能在成功鎮的港灣內受到庇護安身立命。
新港教會是信徒大型公共集會場域,若更深一層的思考,則兼有連結性功能,空間不僅提供人們使用,也保障了人性化和宗教價值意義。若能親自造訪此地,便能感受到它與在地人們相依相存的緊密感,體會臺東獨有的信仰與生活的溫柔融合。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