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月號:南島藝文日常・汪洋上的文化搖籃《Lima造舟計畫》
- Summer Tien
- 2024年1月21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2024年1月22日
負責項目:人物採訪、撰文


汪洋上的文化搖籃《Lima造舟計畫》
汪洋上的文化搖籃《 #Lima造舟計畫》在揮別2023年進入嶄新的2024年之際,我們回望這一年的臺東, 發散著不同以往的南島風情,濃厚的海洋氛圍喚醒沈睡已久的冒險基因。人們開始重拾祖先的造船技藝,學習海上操舟航向遠方。Torik都歷部落有落實傳統編綁工序,重振阿美族傳統竹帆船技術的 #Sanayasay號;長濱則有船團復刻太平洋島國支架舟,專研其中建造的 #瑪卡妮號,揚起紅色風帆開始探索海洋。如今在南島文化海洋運動的風潮吹起以前,蘭嶼的達悟族是最親近海的民族,世代相傳伐木造舟的亙古智慧,依循古禮舉行舟船祭儀從未間斷。
▣ 造舟願望深埋心中的海上男兒 ▣
在蘭嶼出生的張也海,同時也是《Lima來造船》計畫主持人,他說到:「對我來說,如果族群的核心文化消逝,這民族也就不存在了。蘭嶼的拼板舟文化即使式微,卻還是有年輕人願意向耆老學習。」對島嶼以外的藍色世界,張也海抱持著許多想像,工作經驗自然脫離不了海洋。他擔任過潛水導遊、水底攝影師,目前是用鏡頭記錄蘭嶼人文與海洋議題的導演。過去在偶然的機會下,張也海接觸到密克羅尼西亞的傳統航海技術,「造舟航行」的宏願逐漸定錨在他的心中。張也海說:「雖然有幫忙族人造拼板舟的經驗,不過協助的角色是無法學到核心技術。未來我想做一艘屬於自己的船。」由於在達悟族的生活規範中,蔥鬱的山林是由男性來繼承,但的張也海的半漢半原身份讓造舟成為他內心揮之不去的遺憾。
▣ 《Lima來造船》蘭嶼島上的造舟創舉 ▣
海洋似乎聽見張也海的應許, 臺東縣政府原民處主動與他聯繫,並與原住民族部落大學攜手,共同催生《Lima來造船》原住民造舟及航海人才培育計畫。在蘭嶼執行造舟計畫可謂是史無前例的創舉,因為製作拼板舟所需的技術從不向外流傳,每個家族的做法各異,特色也不同。張也海費心挑選三位部落耆老,親自邀請他們擔任老師,將畢生累積的造舟技藝傳授給學員,從認識島嶼地理環境、辨認樹材、解析船隻構造,再到上山伐木取材、下山砍劈拼接至整形,手把手帶領學員完成拼板舟,最後成功下海試航。族人們準備禮芋、禮肉為船舉行祈福儀式,合力產出的拼板舟預計會參加招魚祭,航向大海捕捉飛魚、釣鬼頭刀。張也海說:「造舟計畫是成功範例,對自己、對學員是千金難買的生命經驗,透過身體力行與部落連結,傳承文化的精神也會往下延續。」。
▣ 南島經驗不外求,放眼世界由自己做起 ▣
張也海認為,對外連結世界做文化交流是必要的,但別忽略要先從認識自己的族群做起,再反思母體文化如何與現代結合,共融創造新的南島經驗。《Lima來造船》原住民造舟及航海人才培育計畫,不僅是田野調查打造拼板舟,其中更涵蓋祭儀、部落組織、性別分工、生態知識、工藝技術以及族群認同等面向。以蘭嶼的造舟計畫為起始,期盼有朝一日陸續有不同族群的船出現,經由傳統建物的再現和當代社會連結。當年輕人開始造舟,重拾古老的生活智慧,知識便能繼續傳,建造好的船隻亦可開發海洋遊程,轉型做商業活動使用,未來形成東海岸的舟船產業。
當拿起船槳的那刻起,我們即將從臺東出發,重返祖先的路徑航向南島。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