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驅寒的聖品・Binilawi樹豆小米糰湯
- Summer Tien
- 2022年4月26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用餐時刻,仔細端詳手上的菜單,若有留心品項的分類與配置,湯品總是被默默的歸類在角落。只有在冬季冷洌的寒意直搗心坎兒裡時,心中不免渴求一碗熱湯,想感受暖胃舒心的幸福。不過在原住民族的飲食文化中,湯料理融合了各食材的精華熬煮而成,甚至可以變成一道主食來享用。冬季臺東的東北季風是沒在客氣的,戶外刺骨的東北季風呼嘯在吹,室內部落廚房的鍋爐火熱的燒著的是限時、冬令驅寒的聖品:排灣族的Binilawi 小米糰樹豆湯,享受大口喝湯的暖心愉悅。

Binilawi 小米糰樹豆湯,選用了臺東南迴三寶裡的小米與樹豆,拉勞蘭部落的美花姐說:「小米要先泡過水,但是老人家是沒有在換水的,會放到長蛆,就是要有很濃厚的發酵味道。」,這日要烹煮的是經過三個星期浸泡的小米,將鼻湊近一聞,發現居然飄散的氣味,彷彿是義式烹調中的乳酪,時光沈澱後的滋味,散發著香濃醇厚。
樹豆是湯品內不容小覷的配角,它是部落家庭廚房內常見的食材,每年的1、2月間播種,等到年末之際方可收成, 將豆莢內的渾圓飽滿的樹豆取出,能日曬至乾儲糧備用。樹豆雖然不是市面上孰為人知的經濟作物,但對於入山農忙或獵人上山打獵時,樹豆營養成分高且不造成重量的負擔,是再好不過的行動儲糧。

編輯小組決定要採訪記錄Binilawi的當下,美花姐如此的玩味回應:「你們確定?小米泡過的味道很臭!有的年輕人不是很喜歡這個味道,不過老人家很愛。」,如同外國人對於台灣小吃臭豆腐,掩鼻路過它發散獨特的氣味。但美食不只是美食,舌尖上的味蕾連接的不是胃,是內在對於鄉土的文化情懷。 美花姐的Binilawi是家傳大食「補」,年幼時媽媽在做的時候,她會在旁邊當小助手,耳濡目染也就學成了。在冬季,剛好正值樹豆盛產的時令,來上一碗營養補足精力充沛、身體也暖和了。
她說到:「以前的人雖然吃得很簡單,小米糰裡面也可以是很有料的!可以包醃豬肉塊,煮起來很大一顆,就可以直接當作一餐了。」

將浸水後的小米瀝乾搗碎後,取適量米糰用雙手搓揉、塑形成圓,美花姐說:「可以加入醃過的鹹豬肉,包在裡面就不用額外加鹽巴。家裡有什麼當季的蔬菜,都能放進去一起煮。」,Binilawi的配料悉聽尊便,飲食有趣之處是可以跨越任何藩籬,沒有歸規則的恣意發揮,如同發酵後有異國風味的小米糰,遇見傳統作物的樹豆一拍即合。
Binilawi雖沒有吸睛的外表,卻有著部落勤儉生活的甘美滋味。咬開小米糰入口的是奔流的肉汁,心中感受到的是無限暖意之外,更體會到美花姐承襲了母親的好手藝、呈現原住民族飲食文化的心意、對土地的敬意。
◎本刊保留所有權利。欲利用本刊圖文內容,請洽著作財產權人臺東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之同意或書面授權。
台東部落食尚誌 第一刊《食物的故事》
2019 / 12月出刊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