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漢本色的背後, 柔萃出的食材靈魂
- Summer Tien
- 2022年4月27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在我的想法裡,沒有所謂的『風味餐』三個字,我們原住民族吃的食物,其他人不吃嗎?其實是會吃,但吃得不多而已,那又何來 的風味餐呢?」說出這一席話的獻庭,是卑南族著名的傳統木雕工藝 師。他自在粗獷的外表卻有一雙銳利的雙眼,看到原住民的食材光譜 與本「味」主義。

▍工藝師廚人魂,烹調原味的故事
「在我的人生中,木雕與餐食是一起發展的, 他們本質上都是創作。」獻庭從 15 歲拾起木頭, 到 20 歲能獨立完成自己的作品,堅持以文化為根本,學習傳統佩刀製作,不少人慕名而來。華麗轉身卸下工藝師身份,廚房是他的原味創意舞台,別因為加工便利而理所當然,別急於嘗試新調味與新食材,卻忘記地方也有值得探尋的材料。
在雕刻技藝勇於挑戰,轉換到餐食方面亦如此,獻庭的料理是屬於隨性寫意風格,他說自小就 是看著阿公阿嬤,冰箱有什麼就煮什麼,材料的組 合都很奇妙,感覺是在隨性搭配亂煮,但入口後又不難吃。年幼時的廚房是獻庭記憶之源,長輩混搭的烹煮方式就是他的料理起手式。習慣會到處找當季食材,騎車的路上沿途採集,想想今兒個會是什麼好料!

▍快「食」尚無法取代的風土辦桌
獻庭說:「為什麼會偶爾做私廚,這與我喜歡木雕一樣,當樹木有目的性的被砍取,當動植物被作為餐食備料而供給,這兩者都成了無生命的形體,所以我用我的方式讓他們活起來,再養活一個人。」他享受創作餐食的過程,也認為臺灣的原住 民族食材都幾乎相同,每個族群的保存手法些微不同,就代表部落口味與慣性使用的方式各異。
四季更迭讓風土餐桌的材料豐富多元,親臨採集現場才知道,上天賞賜哪些土地贈禮。獻庭說: 「既然是私廚,我不會問『要吃什麼?』,山上 爬的、水裡游的又不是我養的,怎麼會知道有什麼呢?」對於挑客的準則,他自有一套邏輯,只招待朋友或他們轉介的人,因為來往有交情的人, 性格大都相同,即便來了經過短暫相處,還是能輕鬆愜意。

▍無需三煲四燉,用心款待即是部落美味
《饕客 FOODIES》一書中提及:「簡單的食物 之所以道地,乃因為它傳達了誠實與輕鬆。當對食 物呈現的模式簡明,並且從產地到餐桌一路上都保 持率真的特性,它就會被視為道地的。」正符合了獻庭哥心之所想的原味。他認為在調味醬油出現之前,原住民族所謂的醬汁是醃漬物的汁液,季節盛產什麼、廚房有什麼就用,部落餐食不會刻意為了提味,去額外準備其餘的佐料。包含盛裝食物的器皿,所吃、所用一切所看到的,都是與土地有連結而準備,來部落才享有的到。

「原味的價值是在於分享,將特地前來的都當成家人,我想讓你品嚐當季的味道,所以去採集捕 撈;也在於準備餐宴的人與座上朋友的互動性。」 獻庭對料理守味下了註解:滋味與人情味,認為點餐、完食、付帳離開,沒有互動參與就和去餐館相同,所以他喜歡開放式的廚房,帶領大家一起動手採摘、挑菜或漫聊,品的是味道、吃的是共桌零距離情感。
All photo credit:雅比斯國際創意策略股份有限公司 / 攝影・彭柏璋
◎本刊保留所有權利,欲利用本刊圖文內容,請洽著作財產權臺東縣政府原住民族行政處之同意或書面授權。
台東部落食尚誌 第三刊《原式守味者》
2021 / 9月出刊

Comme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