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在布農族文化與傳統農業中走出新路

  • 作家相片: Summer Tien
    Summer Tien
  • 2022年4月28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已更新:2024年1月22日

Macaqu/Malmananu/Knbeyax 拿麼厲害!-2020年原住民族主題聯展 台東展區人物專訪:蓋亞那工作坊・ciang istanda takiscibanan胡天國、ibu istanda takiscibanan胡郁如



路一定要走,不然會忘記;故事一定要說,不然會忘記。在臺東海端鄉崁頂村Kamcing的布農族部落,以小米為主食的族群,曾無人種植小米長達40餘年之久,也沒人再講起小米的故事。「有小米的地方,才有布農族的文化。」說著這句話的是ciang istanda takiscibanan胡天國,重新復甦小米田園的重要推手,他的女兒ibu istanda takiscibanan胡郁如將小米用飲食的方式重新演繹,透過餐食讓大眾認識小米飲食,一家人攜手打造推廣小米文化的Kaiana蓋亞那工作坊。


「我很慶幸,我是活在文化裡面,家裡如果沒有種小米,這鍋小米飯是煮不起來的,因為成本很高,有種小米的農戶才煮得起這一鍋。」

當小米文化在大米潮流裡被吞沒

「我很慶幸,我是活在文化裡面,家裡如果沒有種小米,這鍋小米飯是煮不起來的,因為成本很高,有種小米的農戶才煮得起這一鍋。」ibu在自家田地說出的言語,格外有感覺。大約在1979年,崁頂部落有種小米的人,多以老人家主,但年歲已高,沒辦法負荷龐大的勞動力;加上離市區買大米方便,青年紛紛到都市求職或山裡林班地工作,能負責小米種植的人力銳減,漸漸地直到無人種植。


「我們布農族的歲時祭儀,是依照小米生長的時序衍生的。我的媽媽在我小時候常對我說『認真工作的人才有飯吃』。」天國爸年幼時的課餘時間或寒暑假,總是跟在父母身旁協助小米農務,不過主食小米已不見了,布農族的傳統文化要怎麼延續呢?

天國爸一心掛念消逝的小米,在著手小米復耕之前,他踏上尋根之旅,看看過往阿公與爸爸生活的地方,更堅定了要從小米開始找回布農文化。2011年水保局的農村再生計畫,他讓從前年幼耳濡目染的小米生活,在崁頂部落的田地上重新開始。憶起父母親教導的耕種步驟,背後重要的是從開墾祭、播種祭,直至入倉都有它獨特的祭儀要實行,而禁忌則要避免。



被阿公大拇指的肯定繼續煮下去

天國爸說:「我們從2分地動手種小米,按照父母親傳授給我的儀式、文化,教導全村的人去做,也許是他們在天之靈的看顧,收成的小米長得非常漂亮!」種植的面積逐漸擴大到3甲、4甲地。面積越大、人力需求相對增加。天國爸以高出市面的工資,讓部落裡不被一般市場雇用的中老年人與學生,也能在照顧小米田之時,自己照顧自己的需求。除了耕種、販售之外,也舉辦小米體驗的活動,收取的費用轉為支付族人的薪水,成為互惠的經濟循環。天國爸為了能時時警惕,別再遺失小米文化,靈感迸發的創作了木雕作品《布米不迷》,意即布農族的小米不要再迷失。

「推動的農村再生計畫時,我仍住在花蓮夫家而且剛生產完,但如果臺東娘家需要人手,我一定會回家幫忙。」ibu談及要煮一鍋小米飯不容易,當年崁頂部落裡僅剩下自己的母親會煮,其他老人家年事已高,沒力氣拿起飯匙,大力攪拌鍋中滾燙的小米長達兩小時。舉辦的小米體驗活動,原本是美意,卻讓家人忙得人仰馬翻,起了爭執,ibu向母親提出停止體驗活動的要求,但父親的一句:「如果沒有人煮,以後就沒有人吃得到了。」她內心想: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


ibu決定返回娘家,從頭學好煮布農族小米飯的程序,她細嫩的手因長時間握飯匙翻攪,反覆起了水泡又癒合。一年後她請部落的阿公試吃看看,阿公說:「ibu!妳的小米飯可以吃了!」隔天阿公送她的禮物,現在回想雙眼仍會淚光閃閃。「家裡本來就有一把了,但阿公覺得太細的飯匙,攪出來的小米不好吃,就用刺蔥木做一把送給我。」ibu認為這是使命感,她要繼續煮下去,小米爐火不能熄。



讓蓋亞那成為外界認識布農當代飲食文化的新座標

「剛回家的日子,我沒有想太多,原本以為只是帶體驗行程與導覽,沒想到已不知不覺活在文化裡。」ibu開始體會到布農族的文化是生活出來的,不是教出來的。父母親是布農文化工作者,讓她獲得比一般原民青年更多的部落養分,但ibu的歸鄉挑戰了布農族向來的規矩:嫁出去的女兒,如何能夠再可以搬回娘家居住?當世代承襲的傳統習俗,受到新世代觀念的衝擊,ibu將他人的質疑言語,化為生活中的背景音樂,不間斷地用行動去支持家人的目標。

ibu用自己的專長烹飪與烘培,解決旅客與消費大眾對原民食材,不知道該如何料理的問題,嘗試找出傳統食物能呈現的新風貌。蓋亞那工作坊的招牌料理:布農小米飯套餐,以新鮮月桃葉盛裝粒粒金黃的小米,配上鹽烤豬肉、布農泡菜與酥炸紅藜葉天婦羅等,ibu的初心是將小米餐食發揚光大,意外廣受好評。


「因為我自己也做風味餐,就買附近居民的蔬果,可以互惠也成為彼此前進的力量。」ibu回鄉多年的努力,逐漸讓她變成部落老人的依靠,尤其是請託她介紹農產銷售的買家。她說:「我們想讓大眾看到原住民族現在的樣子,不過我們沒有要忘記或拋棄傳統。將蓋亞那工作坊視為品牌來經營,這是很好的,但沒有年輕人會略顯吃力。」



用種植保種、用料理推廣

「我想幫媽媽蓋一間典藏種子園!」ibu發現母親有搜集種子的習慣,必須將父母親搜集的種子,做妥善的保管與照顧。據說母親livika劉金蕉是大家公認的綠手指,只要經過母親的手培植過後,垂死掙扎的農作會生機再現。

在過去仰賴人力的農業社會,讓ibu羨慕能自由玩樂的孩子,因為她必須協助家裡的農務,大人搗小米的身影,已經是她孩童生活的一部分。「我母親真的很認真在種小米、種豆子,所以我們家搗小米的杵臼,是一直使用到現在都沒停過。」現在蓋亞那工作坊不只復耕小米,也持續耕種普遍在其他地方已絕跡的臺灣原生種植物:油芒,也持續耕種各種作物,讓百年歷史的崁頂部落更有保存過去與未來的文化農業發展。


油茫的植物特性耐旱抗寒,在乾旱貧脊或鹽化的土壤也能種植,而且整株都能使用不浪費,莖稈的部分可轉作飼料,穀粒的食用營養價值與紅藜不相上下。油茫與小米、紅藜相同,本身無獨特氣味,口感卻很特別。 ibu的使命感再次油然而生,挑戰廚藝極限,研發出融合各式料理的油茫全餐,而油芒在其他層面的應用也指日可待。


當天國爸喊出布農報戰功:「tuza taza tumananu Kakaiana hu hu hu(郡社布農語/蓋亞那是最棒的!),他欣喜自己的孩子們,沒有因為現代的衝擊而忘記傳統的樣子,樂見更多的青年開始返鄉,彼此串連、互享資源,找回自己真正的文化,一起重返布農族的榮光。


 
本文刊登於109年臺灣原住民族「Macaqu/Malmananu/Knbeyax 拿麼厲害!」特展手冊

Macaqu/Malmananu/Knbeyax 為臺灣原住民族語中,對「有能力者/辛勤者」的稱呼。隨著 108 年《國家語言發展法》的正式實 施,臺灣原住民族語也正式成為國家語言。「拿麼厲害!」即為當代原住民口語中對以上族語的華語表述。 特展於 109 年 8 月至 10 月,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三館同時展出。


為呈現當代原住民身處現代社會中,如何從身分認同出發,活出自信又自在的生活,以及社會大眾對於這些原住民辛勤付出的 反饋,教育部、文化部、原住民族委員會共同指導所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 區,推出「Macaqu/Malmananu/Knbeyax 拿麼厲害!」特展,邀請:田知學(都會急診專科主任)、徐超斌(部落醫師)、瓦歷斯 諾幹(國際文史哲大師)、沙立浪(新生代文學家)、布拉瑞揚(國際舞者)、蒂摩爾古薪舞團(新生代舞團)、樂鍇祿璞崚岸(地 球科學教授)、尤瑪達陸(人間國寶+國際現代視覺藝術家)、阿爆(族語現代歌曲樂手)、林辰(網路媒體經營者)、宋海華(傳 統文身復振者)等共同參與,現身影於展場中,呈現當代原住民對臺灣社會的卓越貢獻。

Comments


pexels-photo-380283.jpg

About Me

北漂的都原青年,過去待過戶外廣告代理商、運動品牌代理商,與電視媒體產業做節目企劃執行與後期剪輯。目前在鍵盤上漫舞,用眼睛記錄、留下真正屬於在地人的地方事。

 

Read More

 

© 2023 by Going Place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