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在都蘭山下,聽見石堆裡長出來的文化

  • 作家相片: Summer Tien
    Summer Tien
  • 2月7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2月8日

專案名稱:臺東縣政府文化處《藝起來我家》品牌專書

圖片提供:綠地創意設計 負責項目:人物採訪、撰文



▐ 在都蘭山下,聽見石堆裡長出來的文化


背倚海岸山脈都蘭山,面向湛藍廣闊太平洋的臺東東河鄉 ‘Etolan都蘭部落,起初阿美族人在開墾時從地底挖出眾多的石塊,形容這裡是 ‘Etolan很多石頭的地方,阿美族語 ‘Etolan發音近似中文「都蘭」因此沿用至今。都蘭部落鄰近山上有著距今3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巨石文化:都蘭遺址,海邊則有阿美族祖先的登陸地:Pacifalan都蘭鼻,這兒有世代居住的阿美族人,到此一遊卻被臺東風土黏住的東漂族、嫁娶而來的新住民與世界各國移民,在風光明媚人口多元的都蘭,仍保有各項傳統文化祭儀與古調。這次藝起來我家進入「美的國度」都蘭部落,一定要來拜會部落的kakita'an 傳統領袖(頭目)林照明先生,聆聽石堆裡長出來的家戶故事。


▌ 單純愜意,濱海的部落農耕生活

「以前我們是農田在哪裡,家就在田的附近,距離近比較好工作啦!」戰後嬰兒潮出生的林照明,家中務農排行老么的他與哥哥姊姊一樣要分擔家務事,不會因年齡最小而怠慢。家有田地的農民耕種不可或缺的好夥伴就是牛了,每日都要找到足夠的草餵飽牛群,部落居民大多是種稻為主,各家的牛都會爭草吃,若可食的草不多就煮香茅替代飼草。每到農忙時節人手不足需要幫手,家長會到學校請求老師通融讓孩子回家幫忙,林照明說:「在國小課上到一半,就要回家放牛、插秧苗、割稻,反正老師也習慣了。」這是他小時候常見的部落光景,即便忙碌也是開心的童年。好不容易有閒暇時光會到加母子灣,跳入海中像魚一般自在的游,「上岸就跑到『水往上流』用山泉水洗澡,那裡以前是我們的浴室,也會牽牛過去喝水。」大自然就是他們的遊樂園,不用門票、不限時間暢玩到底。



▌ 海海人生,為扛家計投身遠洋漁工

孩童時期的林照明知道父母親務農很辛苦,有新球鞋也捨不得穿,即使穿了只會走在草皮上,他說:「不敢走沙子路啊!鞋子會髒掉,或是兩腳鞋帶一綁掛在脖子,快要到校門口再穿,怕常常穿會壞掉。」就算是腳的大拇指受傷了,寧可光腳用偏方止血也不要用髒鞋。家中經濟雖不富裕,但林照明在國中學業成績優秀,有實力報考高中繼續升學卻天不從人願。


約莫196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中小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設立,原鄉人口為尋求工作機會遷徙至都會區,投入勞動力從事多是「最高、最深、又最遠」的危險工作:營造業、媒礦工、遠洋漁業。林照明國中畢業在母親勸說之下,他曉以大義決定進入職場,「那時候有從高雄來的車子到都蘭,載部落年輕人受訓一個月之後出海跑遠洋漁船,老人家認為跑船才賺錢。」於是與志同道合的朋友背起行囊邁向討海人生。


▌ 遠洋歸鄉,旋即漂向北方開創新職涯

收到兵役通知以前,林照明跑遠洋漁船的時間長達4年,終日風裡來浪裡去所幸一切平安。記得當時年紀小,絲毫不畏懼站上船板與海拼搏,現在回想起來滿是怵目驚心。某次夜間進行收繩作業粗繩斷裂,船長急忙大喊:「喂!番仔囝仔!去前面船頭看一下!」撐著嗜睡的身體加上海況不佳風浪大,稍微閃神就會墜入汪洋命喪異鄉,但他一心只想完成船長的指令,聽話照做才能賺錢。


當船艙載滿豐收漁獲就是回臺灣的時刻,短暫回臺東與家人相聚數天再出海,不過心中想到能掙錢讓家人衣食無虞,一切勞苦都值得!卸下船員身份穿上軍裝,遠赴馬祖南竿服兵役,巧遇同鄉從中牽姻緣線,直到林照明退伍後到臺北愛情才萌芽,「我在馬祖的時候,時常聽我老婆的大哥提起自己的妹妹,雖然沒見過卻很有印象,相約一起到臺北找工作。」北漂求職閱歷豐富的他,曾經做過鋼琴調音、電纜線人員、板模工人、計程車司機、送貨員、公車司機、水電工、音響工程、族語教師和文化藝術團表演班底等,林照明沒想到從中吸取知識累積經驗值,多年以後都成為他歸鄉都蘭發展的利器。

 


▌ 思鄉情怯,母親的話語指點迷津

擅長歌唱的林照明隨著哥哥、姊姊與佳音詩歌團用歌聲傳遞福音,足跡遠播到美國、夏威夷、韓國、日本,音樂之路開拓到錄製唱片並入圍第 18 屆金曲獎的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在外闖蕩多年仍放不下故鄉的媽媽,卻擔心歸鄉之後的經濟收入,「你回來都蘭踏上部落的土地,你就有路可以走啦!」土地不會拒絕任何一顆種子,媽媽的話讓林照明不再猶豫,想在都蘭蓋新居讓媽媽享受舒適的晚年生活。


7年前全家人陸續搬回故鄉,可惜新居尚未落成媽媽卻天人永隔,成為林照明心中最大的遺憾,他說:「我們雖然不常回家,但是媽媽每天都會禱告,希望小孩出門在外要身體健康。」媽媽生平沒有很大的願望,但對孩子有很高的期望,深知慈母心的兒子不辜負她的期許,在擔任部落頭目期間推動各項公共事務,包含復育都蘭海洋生態、在都蘭鼻規劃固定活動聚會所與採集古謠與教唱。林照明的聽覺很敏銳,小時候常聽長輩們唱,聽個幾次就能記住,後來在教會詩歌團的和聲訓練,讓他能將古調記錄成簡譜作爲教材。「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他認為頭目並非一人之上萬人之下,需要聽取各方意見處事融洽,才能凝聚眾人之力共同前進。


▌ 「藝」起大口吃、大口飲的部落相聚樂

部落族人除了每年7月的 kiloma'an(豐年祭)之外,很少會有多人聚集的時刻。夏末秋初的午後,踴躍人潮擠爆分享會現場,還有定居都蘭的文學作家龍應台帶著外國記者來參加,共同感受最接地氣的部落文化。由都蘭迎賓曲揭開活動序幕,主人家林照明一襲白汗衫、脖子掛著球鞋演繹年幼時捨不得穿新鞋的場景,說唱俱佳讓人彷彿親臨早期的部落生活。當故事來到遠洋捕魚的日子,音樂前奏吉他聲刷下,林照明唱起自創曲《ina的便當》闡述母親用月桃葉為即將遠行的小孩準備餐食,「ina的憂傷眼淚,滴濕了月桃;ina的便當,吃了又吃的鄉愁」歌詞唱出遊子惆悵,席間主下家與觀眾相互嬉鬧不斷,大啖美食話家常,部落感情十分良好。


隨後登場的是擁有宏亮歌聲的哥哥與姊姊讓觀眾大飽耳福,三人難得相聚同台飆歌並回憶北漂工作的酸甜苦辣,只是這些記憶裡媽媽的身影已漸漸淡出,林照明說到哽咽之處潸然淚下。此時,頭目之子林翰主動向爸爸獻吻歡呼聲不斷,熱鬧氣氛來到最高點就由頭目之家帶領大家齊唱《 o ‘Etolan fangcalay a niyaro' 美好的都蘭村》 迎接活動尾聲。

只是餘興未盡,此時結束緊接在後的是阿美族pakelang巴歌浪,象徵一件事情圓滿結束,明日又是新的開始。捨不得散場的民眾大口吃部落烤肉、大口喝微醺氣泡飲,在頭目家相聚是緣份,願來日再相見繼續聽故事、唱好歌。

Comments


pexels-photo-380283.jpg

About Me

北漂的都原青年,過去待過戶外廣告代理商、運動品牌代理商,與電視媒體產業做節目企劃執行與後期剪輯。目前在鍵盤上漫舞,用眼睛記錄、留下真正屬於在地人的地方事。

 

Read More

 

© 2023 by Going Place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