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食的視角歸零,以傳統穀物寫下日常
- Summer Tien
- 2022年4月27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瀏覽曉徵的臉書, 時而是在呈現山中的光景,捕捉海拔超過2000公尺上綠意;時而是在自家田間行走,雙眼注視幼苗田地在上的每一寸生長。他是位熱愛自然的山林青年,也是用穀物寫下日常的耕耘者, 在以斯馬哈散農莊出現之前,曉徵與爸爸跟布農族群食用穀物的關係是斷裂的,邱爸爸說:「連穀物也都不認識我們了。」

▍修築健康堡壘,傳統穀物為強大後盾
曉徵哥回想開始種植傳統作物的時間,不過是近5~6年的事了。咱們細說從頭,當年邱爸爸退休之際,從營造業轉為養殖牛羊,再到重拾農務事,原因是老父親的健康問題,想要杜絕三高纏身,需要定期治療與飲食控制來雙管齊下。有土斯有財,邱家父子意識到「財」是千金不換的身體健康,遂在2017年開始整地種植紅藜、小米,當時適逢臺東水保局推廣種植紅藜,發展生機飲食。諸多媒體也爭相報導,紅藜是極富營養價值的超級食物,過去乏人問津的作物,頓時變得家喻戶曉,紛紛有人拜訪農莊,請益種植的細節。不禁讓曉徵哥想到:「除了小米、紅藜,我們布農族還有吃過什麼傳統穀物呢?」


▍穿越時空奇旅,重新認識種籽的樣貌
曉徵與邱爸不時會與其他部落交流,蒐集或交換各類的種子,曉徵說:「若保種的時間過久,種子活性越低越不利於種植。」若能竄出泥土的芽進而復耕,是上天給的好運氣。有一次將不知名的種籽下土耕作,榖物豐收讓父子倆開心卻又略顯疑惑,他們不知道穀物的真實名稱,只能在網路上大海撈針,搜尋類似的圖片來比對,兩人初步斷定應該是學名為「油芒」的穀物。
曉徵將此穀物送至臺東農改場,交由專業來判定是否為油芒,鑑別人員說:「這不是油芒,是稷。」也許是運氣或是祖靈的眷顧,邱家父子在誤打誤撞中找回其他布農族群的食用物種:禾本科植物的稷(badal,布農族語),神秘作物的身世至此真相大白。「在我的記憶中,當時父親有將稷打成粉狀,做成類似麵疙瘩的食物來吃。」邱爸憶起童年點滴仍歷歷在目,過去曾經消失在部落土地,如今再次出現的除了稷,尚有油芒。現在農莊的油芒田約有2分地之大, 種植面積位居全臺之冠。

▍冀望族人參與復耕,共享與稷的一期一會
稷已在農莊邁入第6年、油芒是第5年的種植期,爾後投入復耕龍爪稷事務(salaz,布農族語),三種皆為失而復得的穀類植物。邱爸說:「稷的口感比小米好,處理程序也比小米費工。」邱家人食用稷的方式是,脫殼的稷與白飯攪和著炊煮,油芒則自行加工為油芒蛋餅與油芒饅頭。如今,從自家做起用自耕作物調整飲食,解除邱爸健康問題的紅色警戒,加上諸多學術文獻、研究的加持,讓原住民族傳統作物的價值與重要性節節攀升。

問到曉徵是否種出什麼心得?他豪氣地說:「原來我們原住民族的穀物這麼強!」當食材變成食物,開始有了需求,市場就會出現種植者。曉徵說稷與油芒不如小米好收成,小米可以一次收成,稷和油芒尚需一株一株仔細挑選,即便要做量產販售,產量也不多。現在雖有登門拜訪的人,實際關切的問題仍是商業利潤有多少?還是希望先提倡自種自食,期望大家一口一口把傳統吃回來。
All photo credit:雅比斯國際創意策略股份有限公司 / 攝影・彭柏璋
◎本刊保留所有權利,欲利用本刊圖文內容,請洽著作財產權臺東縣政府原住民族行政處之同意或書面授權。
台東部落食尚誌 第三刊 《原式守味者》
2020 / 11月出刊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