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小米滋養地表最強的部落生活場域

  • 作家相片: Summer Tien
    Summer Tien
  • 2022年4月16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2022年4月28日

Macaqu/Malmananu/Knbeyax 拿麼厲害!-2020年原住民族主題聯展 臺東展區人物專訪:拉勞蘭小米工坊Lalauran Millet Workshop・Paules Lupiliyan利曉鳳



「10幾年前,大家對小米跟紅藜都很陌生,會好奇問口感跟吃起來的味道。」負責營運拉勞蘭小米工坊的靈魂人物之一:利曉鳳,她發覺販售小米及其二級加工品,難以帶動部落的商機。利曉鳳於是將小米帶入烹飪的世界,藉由吃來體現小米的獨特非凡。逐漸地,小米cinavu(祈納福)成為店內熱銷商品。


曉鳳說:「當初會選擇這裡,剛好它是部落主要道路的入口,看到這裡有基本設備,也好停車,但有更重要的因素是不想壞了部落的門面。」


猜拳逆轉的人生,成為小米食文化的傳承者

起初,拉勞蘭小米工坊的位置是在部落裡頭,遷址之後剛好位於台9線旁,旺季來臨時,車流與人潮會帶動營收;或是有三鐵賽事的舉辦,選手完賽、想補充熱量來工坊就很適合。Paules Lupiliyan利曉鳳說:「當初會選擇這裡,剛好它是部落主要道路的入口,看到這裡有基本設備,也好停車,但有更重要的因素是不想壞了部落的門面。」愛部落的她,擔心萬一空屋淪為卡拉OK或熱炒喝酒聚會的場所,部落對外形象也會大打折扣,這也是搬遷到現址的原因之一。


殊不知,曉鳳語出驚人地說:「我加入小米工坊的原因,其實是我猜拳輸了。」看似兒戲的決定,一轉眼已11年光景。原來當年營造計畫接近尾聲,基金會與小米工坊有職缺待補,曉鳳並未想任職於其中一個單位,她只想將時間留給家人、專心照顧小孩,最終在Sakinu Tepiq戴明雄牧師不斷盛情邀約下,與另一位同事用猜拳決定今後的工作去向。

從營造員轉換到經營小米工坊,利曉鳳坦言數度想離職,除了辛苦之外,還需要承受質疑的眼光。雖然日子過得很煎熬,但她仍是挺過來了,這一挺到今日已是第11年。乘著公部門多元就業方案的羽翼,利曉鳳已摸索出適合小米工坊的商品內容,研發小米的二級加工物,也開始提供餐食給造訪的旅人。



從消逝到尋回群體意識,下一個30年的小米世代

曉鳳提到的戴牧師,是一手促成拉勞蘭小米工坊的關鍵人物。在過去,拉勞蘭部落曾斷了與小米文化的連結,排灣族的傳統祭儀或生活禮俗皆以小米為重心,延伸而出的文化歷史與小米有著緊密的生命聯繫。只是稻米的出現改變了族人的飲食習慣,許多小米田走上休耕,或改種其他經濟價值高的農作物。

1996年開始,戴牧師喊著「重建部落文化」的口號,意指重建兒時記憶中的小米田園。在拉勞蘭部落復育小米、找回失落的小米文化之前,豐收的小米地景早已消逝超過30年。戴牧師帶著幾位年輕人,從復耕小米田開始,也與青年會合作分工,打造一連串拉勞蘭的文化復興行動。他將教會團契組織的概念,取其精華轉化在部落事務的運作中,不能有太顯著宗教色彩,卻又不失排灣族群體生命的互動。在2005年,眾人齊心努力的成果,恢復了許久未見的小米田園,迄今不曾斷耕過。

「排灣族的部落生態與教會的團契有相似之處,其實講的都是『團體』,兩者都是為了要彰顯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戴牧師起初回歸部落從事神職,思考的問題便是教會的力量能協助部落做些什麼?當他看到族人不再食用小米,小米的消失連帶釀酒文化、祭典全都滅絕了,原住民是敬天又敬祖的民族,怎麼可以忘了「根本」呢?

戴牧師說自己的做法也許很前衛,老一輩的人也許跟不上,但面對年輕人更要去溝通,一起帶著部落做更好的發展。為了將尋回不易的小米文化,發揮它更大的價值,成立了基金會,開始朝向有機的部落產業發展,創立「拉勞蘭小米工坊」來增加部落的就業機會。「我回部落已經20幾年,從1996年開始帶部落青年重建部落文化,一晃眼都事過境遷了。下一個30年是接下來的世代要努力的,要對自己的部落負責,也要為下一代著想。」戴明雄牧師的階段任務已站告一段落,他將小米文化的接力棒,交由曉鳳接續拉勞蘭小米工坊的發展。



老幼青壯皆有所養的工坊生態

拉勞蘭小米工坊在曉鳳的瞻前顧後之下,早已跳脫它原本的角色,這是她使料未及的變化。有時部落裡長輩忙於工作之時,對孩子的飲食疏於照顧,僅能給予每日的零用錢,讓孩子自行打理,但她觀察到孩子將零用錢買零食、打電動。「早餐很重要,怎麼可以亂吃!我就叫他們來這裡買,學校考試成績有進步的,也可以來小米工坊換早餐吃。」基於媽媽愛孩子的心態,曉鳳經手過的早餐,兼顧安全與營養,大家都放心。

從工坊的門口向外望,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看不到有其他早餐店蹤跡,部落族人又有購買早餐的需求,曉鳳詢問同部落的美花姐,是否有意將早餐店移至小米工坊營業,一來族人可就近便利買早餐,二來可互相支援供餐的尖峰時期,於是乎在店外屋簷下的空間,美花姐的「花花早餐店」在此開張了。曉鳳姐打趣說:「有時候早餐店沒開,部落的老人家還會生氣喔!會苦惱要去哪裡買早餐呢。」


「我們部落課輔班的小孩也很幸運,小米工坊接到點心製作的訂單時,我就會順便多做給課輔班當點心;當然也有倒霉的時候,當我在研發新口味,他們就是我的白老鼠。」曉鳳謙遜地認為不覺得自己做了什麼,也不敢想得太偉大,不過拉勞蘭小米工坊對內有小孩照護、老人關懷,對外則是物產代售平台、資訊匯集的場所、餐飲休憩的空間,對部落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場域。



「我們都準備好了,當出外打拼的人回來,可以安居樂業、照顧家人,一起在部落學習,與自己的土地對話。」部落不會拒絕你,是你依靠的港灣,戴牧師如此說著。當過去族人能建構屬於自己部落的樣貌,就是個王國,而今面臨的是現代化價值觀的衝擊、體制倫理的崩解,拉勞蘭部落族人認真勾勒未來的遠景,將向心力與凝聚力的意識,深植在族人心中。


 

本文刊登於109年臺灣原住民族「Macaqu/Malmananu/Knbeyax 拿麼厲害!」特展手冊

Macaqu/Malmananu/Knbeyax 為臺灣原住民族語中,對「有能力者/辛勤者」的稱呼。隨著 108 年《國家語言發展法》的正式實 施,臺灣原住民族語也正式成為國家語言。「拿麼厲害!」即為當代原住民口語中對以上族語的華語表述。 特展於 109 年 8 月至 10 月,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三館同時展出。



為呈現當代原住民身處現代社會中,如何從身分認同出發,活出自信又自在的生活,以及社會大眾對於這些原住民辛勤付出的 反饋,教育部、文化部、原住民族委員會共同指導所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 區,推出「Macaqu/Malmananu/Knbeyax 拿麼厲害!」特展,邀請:田知學(都會急診專科主任)、徐超斌(部落醫師)、瓦歷斯 諾幹(國際文史哲大師)、沙立浪(新生代文學家)、布拉瑞揚(國際舞者)、蒂摩爾古薪舞團(新生代舞團)、樂鍇祿璞崚岸(地 球科學教授)、尤瑪達陸(人間國寶+國際現代視覺藝術家)、阿爆(族語現代歌曲樂手)、林辰(網路媒體經營者)、宋海華(傳 統文身復振者)等共同參與,現身影於展場中,呈現當代原住民對臺灣社會的卓越貢獻。



Comments


pexels-photo-380283.jpg

About Me

北漂的都原青年,過去待過戶外廣告代理商、運動品牌代理商,與電視媒體產業做節目企劃執行與後期剪輯。目前在鍵盤上漫舞,用眼睛記錄、留下真正屬於在地人的地方事。

 

Read More

 

© 2023 by Going Place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