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山海之間・臺東的地景與生活

  • 作家相片: Summer Tien
    Summer Tien
  • 2024年1月22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原文刊載於2021年《臺東慢食通》第四期:很會餐桌



臺東身為全台面積第三大縣,總面積 3,515 平方 公里,狹長的地形,對應到西部的縣市,橫跨 了嘉義、臺南、高雄與屏東。 擁有群山眾海、氣候分明與物種多樣的優勢加持,使臺東農畜業的產能活躍、物產豐饒。 近年吹起的東漂潮,島內移民紛紛湧入臺東,吃的形式更多元了,移居者因深入在地聚落開啟新視野,探索未知的臺灣味,相互之間流動的不僅 是滋味,還有共創飲食新可能的人情交陪。


慶幸的是,即便現代取得餐食的方式日趨快速,臺東仍保持屬於料理的老派浪漫:吃當季、 食在地,不因食物與調味取得便利,捨棄原有的生產方式,持續堅守友善耕作,不過度狩獵或捕撈,總是思考餐桌上的日常,菜色緊扣著對土地的敬畏、自然食材、對生命延續的精神與知而善用的感謝。



成功漁港

立冬之後,恰好是東北季風強力吹拂與黑潮 主流行經東海岸的時候,此時豐富的浮游生 物,吸引各樣洄游魚類在此匯集,海中移動 的星河-鬼頭刀,即是其中重要的魚種,每 年冬季,是臺東鬼頭刀的第二個盛漁期。 第一個盛漁期則和飛魚有關。鬼頭刀以飛魚為食,旗魚又追逐在鬼頭刀之後,形成自然的海中生物鏈。每年4-6月,是鬼頭刀的 重要產季,魚身呈綠褐色,腹部銀白色,略 帶淡黃,過去因保存不易,產量豐碩魚價不高,不過隨著急速冷凍技術的進展,加上在 地研發出多元美味的料理,讓鬼頭刀身價扶搖直上,並因生長快速,被譽為「最環保的魚類」,以成功漁港為主要產地,如果還沒吃過鬼頭刀的,下次來臺東一定要試試。

花東縱谷稻浪

太平洋海下生物姿態萬千,陸上豐華亦不容小覷,尤其秋末冬初,微風掠過金黃大地撩起陣 陣稻浪,美景填滿了旅人的眼眶,也餵養著後 山各戶農家。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環夾的花東 縱谷區,日照充足、水質清澈、土地肥沃,三者兼具提供了稻米生長的地利條件。 關山、池上一帶出色的米品質,曾被封為「天皇米」,在日治時期進貢使用。關山有卑南溪流帶來的火山泥沖積平原,池上有新武呂溪洗禮的沖積扇地形,兩者皆含豐富礦物質的火山泥岩層,貴為臺東稻米優於臺灣各地區的決勝點。



小米、紅藜、旱稻、高粱、花生、玉米、樹豆等部落雜糧

臺東地遠,境內聚落間非比鄰而居,加上地 勢限制使然,許多地區尚能維持完整菜譜與傳統滋味,且持續耕種小米、紅藜等部落穀物,甚至尋回臺灣特有種,消失超過 30 年的油芒,進而開闢土地復耕保種。 眾人透過交通、島內移動與市集交易的互通有無,讓飲食文化成功佔領上各方族群餐桌,各地滋味互相滲透融合,碰撞出食材新層次,若要選出一道代表臺東的料理,著實是難以回答的問題。


首先,後山有七大原住民族(卑南族、阿美 族、布農族、排灣族、魯凱族、達悟(雅美) 族、噶瑪蘭族),臺東約20萬人裡有3成半 的原住民,與定居至此的閩南人、客家庄, 加上後續移入的新住民們,至少十大族群的風味菜式。 臺東人與土地、海洋、川流互為共同體,先人在山海採集、器具製作、烹煮食用的脈絡,不斷積累成豐沛的食識體系。傳統發酵食、醃漬物、釀造品是時間施的魔法,封存縮時成了鹹香、甜而不膩的食材大腕:馬告、 荖葉、刺蔥、薑黃等是低調奢華的香料配角,祭祀禮俗而生的原民料理,是為這齣美味物語獻上的大地禮讚。




周旋於爐火與餐桌之間的人們,精準調整多一分鹹、少一分甜的溫潤味道,包含盛裝器皿的選擇、點綴美化的方式,兼顧得宜妙手生花。飲食展現了一方水土的文化,舌尖上的味蕾何其有幸!能貼近這塊土地的給予, 學習臺東吃的語言,領受品嚐它為人們準備的豐盛。

Comments


pexels-photo-380283.jpg

About Me

北漂的都原青年,過去待過戶外廣告代理商、運動品牌代理商,與電視媒體產業做節目企劃執行與後期剪輯。目前在鍵盤上漫舞,用眼睛記錄、留下真正屬於在地人的地方事。

 

Read More

 

© 2023 by Going Place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