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人上菜・潮間帶是我們的冰箱!
- Summer Tien
- 2022年4月16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已更新:2022年4月25日
阿美族人時常有句名言掛在嘴邊:「整個太平洋都是我們的冰箱!」,能如此有自信的說出來,並非空穴來風。他們是最熟知海洋的民族、是海的預言家,用肉眼詳觀海水的顏色、波浪的起伏,即知是否能進行潮間帶與潛水漁獵的活動。

都歷部落的族人Kolas說:「海水漲退潮之間的潮差,可以達到三公尺,別以為只有白天可以潛水抓魚,晚上的時間更好啊!魚跟龍蝦都在休息, 反而更容易補穫。」,若用電影來比喻,善於潛水漁獵的男人猶如水行俠,精於潮間帶採集的女人就是神力女超人。
隨著潮汐運作,海水漲退之間的潮間帶,從事阿美族文化事務的筱帆姐說:「在海邊的採集都在石頭縫裡,能夠在夾縫中殺出一條血路才是真功夫!」
肩負採集重任的女人們,身上似乎有著天生的雷達,不論是埋藏在沙地裡的或礁岩上附著的,全都逃不過她們的火眼金晴。要從太平洋冰箱取出海味美饌, 除了好眼力,還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對潮間帶的海生物,別徒手蠻力來拼搏啊!族人採集必備的器具是自製化、完全不假手他人,基本的配備是長短各一,長柄帶鉤的用途可以靈活穿梭在岩縫中,挖勾雙手無法觸及的黑暗角落;短柄扁平鏟能將海岩上「攬牢牢」的笠螺與藤壺,不費吹灰之力鏟起入寶袋。若是像蠑螺、月光螺之類體積較大的貝類,需要出力翻轉岩塊了,彎腰屈膝搬動的動作,大自然的潮間帶恍如成了戶外重量訓練室。

筱帆姐說:「海域跟山林的獵場一樣,每個部落有各自狩獵的範圍,只要跨到其他人的領域,會事先告知一聲。我們阿美族對採集是有時序上的步驟,就像布農族的年曆,大家都按照自然天地萬物的運作,來安排一整年的活動。」 ,每年一、二月刺桐開花的時候, 會開始製作傳統竹筏,潮間帶採集的工作也順勢展開了,一直到秋天來臨前都是漁獵季節。進入台灣欒樹開花的秋天時節,海邊的活動逐漸告一段落,冬天則因強烈的東北季風與低溫,族人由漁獵轉為入山狩獵。

對於居住在海岸線的阿美族,海螺、海菜與深海的魚蝦蟹是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但也明瞭海洋並非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資源。長輩們教導他們不做趕盡殺絕的濫捕行為,凡事夠自己吃就好,假使有多餘的不要忘了分享給親朋好友,歡愉的共享光柔收穫的戰利品,同時不忘感謝海洋賜與的滿桌豐饒。
All photo credit:高信宗
◎本刊保留所有權利。欲利用本刊圖文內容,請洽著作財產權人臺東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之同意或書面授權。
台東部落食尚 第一刊 《食物的故事》
2019 / 12月出刊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