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社區,我們的大原進行式
- Summer Tien
- 2月7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2月8日
專案名稱:臺東縣政府文化處《藝起來我家》品牌專書
圖片提供:綠地創意設計 負責項目:人物採訪、撰文

▐ 深耕社區,我們的大原進行式
「我在這裡出生與長大,未來也可能會在這裡終老,回到初衷來思考,如何讓社區的照顧工作更完善,是我們要一起努力的地方。」語重心長說起這段話的是鹿野鄉大原地區張徐家族的第四代徐坤民。他從基層開始做起,給予學齡的幼童與青少年適當的學習資源,讓老弱無依的長者能安心度日。總是在不同族群間奔走,現在的瑞興部落小學堂、客家伯公照護站、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樂齡學習中心、新住民關懷據點、原住民部落健康營造中心、社區長照站等單位,皆為徐坤民策動鹿野鄉健康促進協會的同仁與志工們,合力建構的社區照顧網,用心接住一顆顆生活在底層的珍珠。
▌ 身教為先,父親善舉的背影深植腦海
邁入耳順之年的徐坤民,投身社區事務其來有自,他遙想到年幼時期每逢春節的情景,「爸爸帶著我們回到山上老家走春拜年,之後會特地繞到獨居老人的住所送物資,這些印象依然清晰存留在我的記憶。」在爸爸離世之後,徐坤民整理遺物意外發現車行的記帳本與本票,才知曉原來爸爸幫助了許多人。
時光倒回民國40~50年代,當時腳踏車是普遍的交通工具,徐真鳳(徐坤民之父)慧眼看好腳踏車業的「錢」景,於是在民國48年創業開設大原地區第一間車行,他的好技術讓車行生意蒸蒸日上,即使遇到休息時間或三更半夜上門客人,絕對是使命必達甚少推辭。因為看似平凡的代步工具,卻是出外工作或做生意的好夥伴,不儘快維修會影響日常生計。徐坤民看著爸爸默默付出的背影長大,為人奉獻的種子植入他的記憶。在種子尚未萌芽以前,他曾在外地的報社任職,養成分析商業趨勢與觀察數據的精準度,爾後歸鄉臺東進入銀行服務10餘年。
▌ 揮別職場,為民勤奮耕耘社區事務
徐坤民回到鹿野之後,便積極參與社區志工的培訓,他直言:「我都在外面闖蕩一圈了,當然會希望能為地方做些什麼啊!」小時候深埋在記憶裡的種子就此萌芽,破土而出展開綠葉迎向新生。他從銀行職場華麗轉身之後,憑藉著對大原鄉里十分熟悉,並且了解每一家的生活情況,徐坤民聯合志趣相投的夥伴們成立鹿野鄉健康促進協會,提升管理品質堅守在地照顧不跨區。
「我們很明白投注這麼多心力,還是會有力不從心的時候。」不加修飾的想法,坦白地說出光明背後的晦暗地帶,日趨複雜化的隔代教養問題、學習力不足遠離校園的輟學生、三餐不濟的弱勢個案等皆是徐坤民放不下的重擔,他說:「晚餐時間走進個案家中,空氣中聞不到熱騰騰的飯菜香,什麼味道都沒有,你認為他們會有飯吃嗎?」看似無解的問題,徐坤民沒空埋怨反而把時間投注在尋找資源。課輔與才藝老師就召集在地青年來擔任,偶爾聘請外來教師讓兒少育樂課程富有變化兼具多元性,亦有長者喜歡的共耕關懷活動、養生茶飲、指壓按摩等,讓銀髮族「食」在自然、健康呷百二!當然也顧全新住民族群,協會向移民署申請「新住民共食共學共享培力」計畫課程,享受手作烘培的樂趣之餘,還能增加自身的第二專長開發斜槓技能。

▌ 善用資源,打造鹿野大同世界
2023年更與推廣音樂教育的功學社合作,用樂器帶領孩童進入音樂探索的世界,只要是對地方有益的事,徐坤民身先士卒凝聚眾人之力,在有限的資源給予無限的支持。多年來逐步推動社區事務,恍如禮記《禮運大同篇》寫到的「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先父徐真鳳來不及完成的宏願,由後人接手和夥伴們一起完成。「現在聊天講到爸爸,這些長輩還是會眼睛濕濕的,爸爸的付出他們也感念在心。」徐坤民深深感受到兒少教育、老人照護是可以長久經營也能幫助到在地人的志業,尤其對於偏鄉青少年總是耳提面命「先壯大自己,才會有照顧他人的力量」,持續以身作則用生命影響生命。
徐坤明坦言,社區需要外部資源來給地方刺激,要善用並善待願意協助的人,雖然自己能一呼百應,但有些事需要交給專業。藝起來我家企劃團隊看見這群深耕家園的人們,因此2021年庭院分享會選定決定在鹿野瑞隆村,並且與《逐鹿,那一野泛黃的回憶》地方專書發表會聯合舉辦。
▌ 唱家鄉、畫家鄉、話家鄉的大原時光
初夏午後,藝起來我家《庭院深深》詠嘆曲分享會即將登場,一輛輛停留在徐家門前的車子,原來是鄰近村里結伴參加的長輩。難得聚落有如此盛大的活動,綠意盎然的庭院沒一會兒就湧進人潮。院子一隅有王夏滿老師與長者共創的《畫家鄉話家鄉》成果發表展示,樹下人群簇擁觀看畫筆勾出的街道巷弄、在地人物、懷舊物件等激起民眾聊起往昔的生活樣貌。甫印製出爐的《逐鹿》一書,手繪封面的鹿野美景二層坪水橋,用色細緻吸引眾人的目光,不時看到年輕人讀起屬於家鄉的文字,用故事傳承在地文化著實美好!
下午的重頭戲在主持人彭彭的介紹詞揭開序幕,透過聲樂家蔡永文老師與鋼琴家周美君老師,彈唱演繹書中收錄14篇地方耆老的生命故事,並請故事主角輪流現身講述鹿野的記憶風華,搭配現場陳列的舊照片,往事一幕幕浮現眼前。席間,瑞興小教室的孩子們特地準備午茶小點,貼心分送給每位賓客,沈醉在悠揚的琴聲與歌聲愜意享受微風和陽光。

再次回想當天徐家庭院深深的下午,徐坤民分享著老人家會不經意聊起,但他們也逐年老去,有些長者則是跟著兒女離開鹿野,可以貼身打理生活起居。只要能被妥善照顧都是美事一樁,因為無論是選擇離開或留下,都經歷過那一年在《藝起來我家》庭院分享會回憶家鄉的大原時光。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