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異軍突起!解套報復式旅遊人潮,啟發式的部落工作假期正夯!

  • 作家相片: Summer Tien
    Summer Tien
  • 2022年12月26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2024年1月22日

2020年初面臨COVID-19肆虐全球,臺灣本島逐漸升溫,重擊國內外旅遊業者,鎖國之際刺激島內旅遊市場逐漸大開紅盤。尤以接地氣式的部落旅遊,廣受旅人青睞。


👉 以下原始文章、照片,刊登於《微笑台灣》網站平台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881


⎯⎯⎯⎯⎯⎯⎯⎯⎯⎯⎯⎯⎯⎯⎯⎯⎯⎯⎯⎯⎯⎯⎯⎯⎯⎯⎯⎯⎯⎯⎯⎯⎯⎯⎯⎯⎯⎯⎯⎯⎯⎯⎯⎯⎯⎯⎯⎯⎯⎯⎯⎯⎯⎯⎯⎯⎯⎯⎯⎯⎯⎯⎯⎯⎯⎯⎯⎯⎯⎯⎯⎯⎯⎯⎯⎯⎯⎯


過去,只要有連續假期,秒動手指訂下機票非難事,輕鬆自如就能即刻出發!但當有假期卻無處可去,想去日本北海道賞雪、峇里島的沙灘漫步、歐洲古堡之旅變得遙不可及,後疫情時代人們對無法出國的怨懟,能否轉嫁為島內旅遊,來場世紀大和解?

拉勞蘭部落,位於太麻里鄉香蘭村,在排灣族語裡有「肥沃之地」的美名,融合了排灣族、阿美族文化,依山傍海,美景壯闊,藍天照映大地。

英國《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雜誌指出:「COVID-19 seems to have changed lifestyle for good.」(COVID-19已經永遠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在世界各地肆虐的COVID-19新冠肺炎,全球各國採取鎖國自保,也讓人類進入到後疫情時代,即便疫情趨緩,從鎖國到逐漸解封,想要計畫國外暢遊仍是再三觀望。2020年,後疫情時代再次帶動島內旅遊的風潮,而且成績亮眼、表現不俗,尤以分眾的深度體驗旅遊,讓人們獲得了一個重新認識台灣、感受土地帶來的力量而深受啟發。


能有四天這樣好好地看著自己一回,了解部落一回,和一群人,從零開始一起手做一回

自由行雖是大眾普遍喜愛的旅遊方式,當有人開始讓旅行不再是走馬看花,而朝向深度且知性的部落生態旅遊與原鄉部落工作假期,如果想親近原住民族文化、用雙眼來見聞紀實,不妨參與原鄉部落工作假期,拉近旅人與族人的距離,透過在地職人與部落朋友的領路,一同傳遞溫度與挖掘深度的美。


為土坂部落名為『成為一家人』的小旅行,深入每個家庭的日常,參與農作、共煮共食一鍋飯、一道傳統料理、長輩為你在家族中命名。在這個小村莊裡,有你深深惦記的一個家。

部落工作假期在花東地區原鄉遍地開花,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要花了錢去工作啊?不就是要放鬆嗎?」筆者聽著多次參與其中的志工的回應,得到必須重新去審視何謂旅行的意義,怎能讓志工一而再、再而三的回流,帶著初來乍到的旅人,共同完成未知的工項。志工坦言歡樂的氣氛當然是重點,提及會再次參與的原因,則是體會真實的原民生活與探索的成就感。剛結束台東土坂部落工作假期志工說到:「一般的漢人,我們已經忘記自己的圖騰了,然後也忘記自己的故事。」,從土地長出來的是文化,看來台東的美,早已不僅存在於山海之間了。


土坂部落工作假期協助部落塗刷油漆。給予,往往帶來難忘的滿足,而為著部落大家一起勞動,可感受單純的快樂。

日本地方創生大師山崎亮曾言:「與其讓一百萬人次來一次,不如做一個一萬人來一百次的台東。」旅行創造的價值才是擄獲人心的決勝點。與其選擇只去一次、人擠人的打卡景點,不如投入一場精緻用心的體驗旅程,從歡迎光臨到再次光臨,讓部落工作假期打開你身體的感知,領受原鄉帶給你的豐盛美好。在2020年結束前,你還能有門票搭上末班車,11月份的台東拉勞蘭工作假期正開放搶位,非來不可的三大亮點:

▋拉勞蘭是排灣族群中,難得有「海祭」的部落: 與海共存的拉勞蘭部落,距離步行不到10分鐘即可見到海的湛藍,有「海祭」的傳統,是拉勞蘭在排灣族聚落中的特點,你能聽故事又能親身參與海祭的過程。

▋找回失落的小米,用傳統技藝重建小米園: 小米是排灣族的傳統主食,但在拉勞蘭部落小米有曾不見蹤跡超過30年,族人重新復育後,會帶著你一步步完成小米園需要的竹籬笆,用你的手圍住小米,也讓小米文化不再流逝。

▋感受青年會男子的入階儀式、女子成為手工藝擔當: 這是進階的必經之路,男女有別的訓練過程,想要體會原住民族成為「真正的人」的經驗,此生難得!最後再由部落耆老認證後,才是真正的拉勞蘭人。




拉勞蘭部落施作工項,一起勞動蓋多功能文化傳承教室,剖竹子、編黃藤、圍竹籬,將傳統智慧傳承下去。

(臺東縣政府廣告)

Comments


pexels-photo-380283.jpg

About Me

北漂的都原青年,過去待過戶外廣告代理商、運動品牌代理商,與電視媒體產業做節目企劃執行與後期剪輯。目前在鍵盤上漫舞,用眼睛記錄、留下真正屬於在地人的地方事。

 

Read More

 

© 2023 by Going Place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