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浪中的有機夢,孵夢5年終能圓
- Summer Tien
- 2022年4月16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2022年4月28日
Macaqu/Malmananu/Knbeyax 拿麼厲害!-2020年原住民族主題聯展 台東展區人物專訪:日出禾作・Tiyansu Pawtawan黃瀚

無論是在哪一族、哪一個部落,在收穫祭祭儀中,青少年與青年絕對是祭典內的中堅份子,年輕人參與與否,是關乎部落傳統文化是否能延續的指標。阿美族群的Kaadaadaan電光部落,年齡組織最小階層的Pakarongay在2006年僅剩11人,當時年僅17歲的Tiyansu Pawtawan黃瀚,看到未來電光部落即將面臨的光景。
他說著:「年輕人,有的不喜歡參加豐年祭,或有的人出外了就沒再回來過。」
心中有機農田的種子已逐漸萌芽
時間不斷往前推進,黃翰在外求學的一天總會來臨,只是未來是否會迴流到部落,中間的變數沒人說得準。黃翰說自己是個另類的人,在學校沒有人對原住民文化有興趣,但在部落有參與文化成長班,跟年齡相仿的同儕們相處、浸泡在學習文化的環境,「部落」兩個字已深植在心中那畝田良久。縱谷區的臺東,放遠望去的翠綠稻田,是全臺灣重要的糧倉之一,但種植的方式因社會變化,除草劑逐漸取代人為修除雜草的工序。小時候傻傻地以為「草是長到某個程度,就會自己枯萎」,求學時期鑽研農業知識才深知,除草劑的毒害不僅發生在農田,也侵蝕農戶們健碩的身體。
黃瀚在學校就已立定歸鄉後要朝向有機農業的目標邁進,他說:「我們應該先對自己好一點,再去講對環境友善這件事。對自己不好,你就不會對別人好。」的確,民以食為天,務農人家賣的是信任,兼顧食安與穩定產量是農民們的遠見。但是投入有機農業最大的疑慮是:有機是否可行?產出的利潤是否能支撐生計?
以過去作為借鏡,2015年黃瀚與太太黃薰平成立了電光米品牌:日出禾作,並不以「賺大錢」做首要考量,對兩夫妻而言,合理的報酬、維繫他人健康與環境友善,是品牌要傳達的精神。黃瀚說:「我們做有機是社會責任,我的客戶有部分是休養病友與注重養生的人,去糟蹋客戶對我們的信任,無疑是傷害。」而他目前是電光部落第一位獲得有機認證的農夫,熱愛自小生長的土地,承襲且珍惜部落族人的生活智慧,期盼讓大家看見返鄉務農也可以有穩定的收入,能夠快樂自在的在家鄉工作。

斜槓科技青農善用部落亮點行銷部落
黃瀚的《日出禾作》在電光部落就地生產與行銷,同時結合了由電光社區發展協會,開發出的四季農時與節慶特色遊程,創造雙贏的共好模式,一方面能把旅客帶進部落遊程,另一方面能影響更多農友投入有機耕作的行列。有機青農的身分之外,黃瀚也參與部落大小事務,他同時也是位深度導覽員,將長輩告訴他的部落故事,融合穿插在導覽遊程,部落智取清軍的歷史故事、對土地的熱情,皆是讓旅客流連忘返的美好。他還自學烘培咖啡技術,可以預約體驗爆咖啡或手沖咖啡、炙燒電光米飯糰的遊程服務。更運用無人機的科技技術,開啟為農民代噴益生菌的業務,協助縱谷區農田減少用藥,讓土地能逐漸自我恢復。
「去外面工作賺錢,是想讓生活好一點;我們在部落做事,也是為了過好生活,也許不是很有錢,但是心靈上是富足的。」說出這一席話的是人稱「寶媽」的潘寶瑩,多年來寶媽致力於老人照護、社區關懷並肩負文化傳承的工作,黃瀚則是寶媽從小看到大的青年之一。對於青年在家鄉耕耘或返鄉重啟自己的人生,寶媽甚是開心!她認為在外學習的年輕人,對事物的解讀跟看法會有不同的角度,若是帶回部落的地方發展上,肯定會有不一樣衝擊的火花,協助在地居民試著跳脫制式的思維,學習嘗試用新方式思考部落事務。
寶媽在黃瀚血氣方剛的國中時期,一路看顧他的成長歷程,黃瀚跟部落長者們交往甚密,吸取了老人家生活的智慧結晶,聽取了電光部落從古到今的歷史故事。過去的少年黃瀚,像是卑南溪中未經琢磨的璞玉,寶媽說:「當時我就很期待這個孩子回鄉後,會帶給電光什麼樣的刺激?」大學時期選讀精緻農業系的黃瀚,經過幾年的精雕細琢成了電光玉石,他畢業後的人生志業與寶媽的目標不謀而合。

耕耘五年,轉型有機農創造更多發展的可能性
黃瀚歸鄉推行有機農耕的計畫,無疑是替電光部落的農業轉型注入活水,需要時間來深耕有機農業的遠景。未來若電光農業能因為有機產業的發展而曝光,並且朝向精緻化來包裝,結合社區自然及人文特色資源,透過遊程來串連部落居民,甚至亮點擴大到有人因此想移居、來共同參與,這些都是能凝聚部落向心力的關鍵。
不禁想問問黃瀚,過去那群共同在成長班生活的同伴們呢?黃瀚深知出外族人要返鄉,經濟來源是首當其衝的現實面。他說:「都會區有身不由己的壓力,在部落何嘗沒有壓力?我們留在部落的青年,可是看著老人家逐漸凋零。我很愛聽老人家講故事,但又很怕跟老人家太親密、太好,部落因為小,關係的連結就很緊密,少了誰都會難過。」如今,開始有旅外的部落青年,看見黃瀚《日出禾作》將近五年的努力,雖稱不上富裕,卻也衣食無缺、努力踏實,讓漂泊異鄉的遊子,想背起裝滿鄉愁的行囊返鄉。

臺東不如其他的人口密集的都會區,資訊的取得與接受程度會需要時間來適應,部落雖不至於封閉,但對新觀念採納相對是保守。寶媽在這方面是挺豁達的,她說:「其實說困難也不是困難,解決了就不是困難,保持溝通、懂得理解,多次之後就能夠信任對方。」電光部落就是一個永遠的家,在這裡的居民希望「獨好,不如共好」,嘗試讓好事發生,在家鄉過好生活,期盼旅外的遊子返鄉後,仍能夠感受回到家的溫暖。
本文刊登於109年臺灣原住民族「Macaqu/Malmananu/Knbeyax 拿麼厲害!」特展手冊
Macaqu/Malmananu/Knbeyax 為臺灣原住民族語中,對「有能力者/辛勤者」的稱呼。隨著 108 年《國家語言發展法》的正式實 施,臺灣原住民族語也正式成為國家語言。「拿麼厲害!」即為當代原住民口語中對以上族語的華語表述。 特展於 109 年 8 月至 10 月,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三館同時展出。

為呈現當代原住民身處現代社會中,如何從身分認同出發,活出自信又自在的生活,以及社會大眾對於這些原住民辛勤付出的 反饋,教育部、文化部、原住民族委員會共同指導所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 區,推出「Macaqu/Malmananu/Knbeyax 拿麼厲害!」特展,邀請:田知學(都會急診專科主任)、徐超斌(部落醫師)、瓦歷斯 諾幹(國際文史哲大師)、沙立浪(新生代文學家)、布拉瑞揚(國際舞者)、蒂摩爾古薪舞團(新生代舞團)、樂鍇祿璞崚岸(地 球科學教授)、尤瑪達陸(人間國寶+國際現代視覺藝術家)、阿爆(族語現代歌曲樂手)、林辰(網路媒體經營者)、宋海華(傳 統文身復振者)等共同參與,現身影於展場中,呈現當代原住民對臺灣社會的卓越貢獻。
Yorum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