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老食材創新意!部落能量補給品Cinuku

  • 作家相片: Summer Tien
    Summer Tien
  • 2022年4月26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日本國寶級料理家辰已芳子女士,在其著作《生命與味覺》提到:「撫育我們生命的,正是味覺。」原住民族以直覺感受世界,在嗅覺、味覺亦是,在外人看似豪邁的手法與選材,卻也因這樣的巧思,才能在各類食材的搭配撞擊出完美的火花,讓樸實的滋味躍上枝頭當鳳凰。



在地風土餵養的糯性小米、芋頭、未熟成的香蕉、紅藜還有花生,是原住民族料理中常見的傳統食材,也在飲食文化中有各自的版圖,在經過曉鳳姐的巧手加工後,不知怎麼的總是能擄獲各方來的風格獵食者。這日,曉鳳姐頻頻上演日常的穿越劇,往來室內廚房與戶外工作台之間,準備做出讓傳統食材風味加乘的Cinuku。


據說Cinuku以前是入山時才會製作,在山林裡穿梭實在不方便定點休憩,為了減輕負重量一切從簡,Cinuku好攜帶且富營養,成為了大量勞動後最好的口腹慰藉。

曉鳳姐:「時代不一樣了!現在演變是有喜宴才會做。」不一會兒,搬出待會兒粉墨登場的杵臼,一切就緒正式進入製作的工序。將食材按照不易熟的程度,接續放入芋頭與地瓜,爾後依序是紅藜、小米,最後將未熟成的香蕉去皮,置於最上層。前面的材料是部落常用的經濟作物,唯獨香蕉少見於部落料理食材中。曉鳳姐闡述加入香蕉是老人家傳承下來的食物智慧,所有食材蒸熟之後會再搗攪過、用手塑型,為了不讓完成的Cinuku久放後,久放後變硬,而影響口感,才加入香蕉調和也增加香氣。



最後做Cinuku的重要步驟,是需要兩人持杵輪番敲打蒸透的食材,擺在一旁的杵臼已蓄勢待發。曉鳳姐提到:「結婚迎娶的時候,可以用Cinuku來考驗男方的體力,搗到成型,最粘也最耗力氣。」起臼後灑下搗碎的花生,為平實的Cinuku增添了豐富的口感。貌似配料簡單的Cinuku,其中不難發現潛藏的驚喜與用心。若當成是行動糧,沒有香蕉當生力軍,硬梆梆的Cinuku難以下嚥,古老食物保存之道是幾番嘗試的食知識,天生萬物,一定有其功用與貢獻。




桌上飄來撩人花生香的Cinuku,從備料到成品,找不到一絲應付了事的細節。仔細看可以觀察到細小顆粒的小米與紅藜,直接吃進食物原型的新鮮滋味。部落美食未過度調味、不追求味蕾的刺激,讓每一口都與在地風土食材做直接的聯結,展現原住民族款待每一餐的態度。


All photo credit :高信宗


◎本刊保留所有權利。欲利用本刊圖文內容,請洽著作財產權人臺東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之同意或書面授權。



台東部落食尚 第一刊 《食物的故事》
2019 / 12月 出刊


Comments


pexels-photo-380283.jpg

About Me

北漂的都原青年,過去待過戶外廣告代理商、運動品牌代理商,與電視媒體產業做節目企劃執行與後期剪輯。目前在鍵盤上漫舞,用眼睛記錄、留下真正屬於在地人的地方事。

 

Read More

 

© 2023 by Going Place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