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聯合打群體戰的建和青年組織

  • 作家相片: Summer Tien
    Summer Tien
  • 2022年4月28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Macaqu/Malmananu/Knbeyax 拿麼厲害!-2020年原住民族主題聯展 台東展區人物專訪:建和部落・Kasavakan Youth Organization



「我一開始可以很無私奉獻自己的心力,但現在想法是,當沒有辦法無私奉獻的時候,可以讓自己留下來的力量是什麼?然後當我找到的時候,之後的弟弟、妹妹可以循著這條路,跟家長說以後自己可以有收入的留在部落工作,而不是還禁錮在過去的觀念,未來唸軍校、護校、考公務人員不會是唯一的職涯選擇,這會是很大的文化教育的改變。」這一席話出自卑南族Kasavakan建和部落青年,過去曾擔任過青年會會長的Alikay潘晨綱。時代在改變,當代的原住民族青年要如何擺脫舊有的認知,找尋自己的人生定位呢?Kasavakan Youth Organization(簡稱K.Y.O)的做法在當代就是一場異軍突起的聯合群體戰打法。


要在部落生存,就一定要想辦法養活自己。我們要怎麼留下來,人留得下來你才有辦法繼續為部落付出。所以這樣的轉換很重要,成功之後,就可以告訴弟弟妹妹,志願可以寫說我願意留在部落做事。


齊心百應的建和青年,成為部落的後盾

建和部落曾有過文化斷層,這些年各地區、各族群的民族意識覺醒,刺激部落走向文化復振之路的同時,晨綱回到自己部落的第一個活動,就是2010年由自己部落舉辦的卑南族聯合年祭,這是他首次參與的部落大事。跟著弟弟妹妹們一起做事,彷彿回到小時候跟大家參加年祭的樣子,只是現在的自已多了一份責任心,想聯合志同道合的青年,一起為部落做事。


晨綱說:「因為我什麼都不會,要用最短的時間學習,彌補那段遺失的時光。」為了要融入青年們,他下足決定、硬著頭皮鐵了心,主動跟比自己小五歲,甚至是不熟的弟弟們搏感情,對著他們說:「雖然我是部落的哥哥,但我和你們一樣,都是從現在開始學習部落事務。」曾幾何時凝聚的情感、塑造無堅不催的夥伴情誼,默默讓他們想「幹一場大的!」晨綱心中動了參選部落青年會會長的念頭。當時他對那群重要的夥伴們說:「如果你們願意一起做,我就去選青年會會長。」晨綱內心很清楚不是因為他想當會長,而是背後有一群支持他的人。幾年的共識與共事,漸漸營造出有別以往的青年會組織,一方面向部落長者請益文化事務,另一方面也透過地方政府計畫案,創造並引進部落想要的資源,去支撐他們想要創造的未來。

晨綱明瞭仰賴補助款非長遠之計,需要有穩定的經濟收入支持族人們的生活。尤其是部落的中堅份子:青年階層,晨綱發現「回到部落」跟「在部落養活自己」是截然不同的事,他說:「當你沒有太多生存壓力時,能夠專心地為部落付出,但現在要思考的是『如何讓年輕人留在部落』?」讓青年留下來,才有可能為部落盡一份心力。



自力更生,創造年輕人能在家鄉發展的產業

為了陪著部落走向更好的未來,青年們在執行勞動部多元就業方案的過程中,做部落資源盤點發現許多居民的職業是廚師,與其投入時間學習如何做好部落導覽,成為深度旅遊的導覽員,或是另闢道路發展其他專業,倒不如把本身就有的技能發揮到最大值,創造工作機會,讓青年們可以好好安身在部落。


循著資源盤點的結果,靈機一動產生了「部落草地便當」的想法。晨綱在思考所謂的傳統美食是什麼?怎麼樣能讓部落餐桌,走進生活日常,不再是每逢祭典、遊程體驗或是預訂風味餐廳,才可以吃到的原式美味。如果從傳統美食出發,將各式部落菜色濃縮在餐盒中,搖身一變成為原式便當,甚至未來成為一個獨立品牌,成為部落的名特產,絕對是一種可能。


如今,K.Y.O.持續引進公部門計畫,協助改善部落在老人照護與就業發展等各面向需求,但他們不甘於滿足現況。礙於目前部落所能使用的場域有限,無法做大幅度的空間改造與擴建,土地與建物日後是否會被收回等所有權問題,也是青年們所擔憂的事務。晨綱嗅出了危機感,目前計畫將部落裡荒廢的鹿寮,打造成建和青年事務發展的青創基地。「我希望鹿寮的空間,是結合藝術家工作室、共同辦公空間、背包客棧的複合式場域,甚至它能有軟性空間的營造,例如飲料吧台等。」晨綱說著K.Y.O.的「逐鹿/築路 夢」,前者是理想化的思維,後者則是實體化的行動,這過程必定要有人力、心力與資金的挹注,未來還需要團結部落的力量來支持。




從小一起的情感連結讓我們下決心留在部落

Masako王聖潔,同是K.Y.O.的一員,從來沒想過有朝一日能回到部落貢獻所長,問她為何能義無反顧留在家鄉而不漂向遠方?原來她的成長背景,國小就進入部落的母語班學習,奠定了卑南族語、歌謠基礎和自我文化意識的認同。內心無堅不摧的文化認同,一路陪伴到聖潔五專時期。在專一某堂課上,談及以後想做什麼,她單純的說:「我以後要當文化工作者」,卻在多年後真的實現了。25歲那年,因著mumu(祖父母輩長者/建和卑南語)的離世,讓她決定要回臺東,時逢甫上任青年會長的晨綱正在尋找部落夥伴,深聊後達成共識,答應擔任部落活力計畫的成員,她覺得部落有熟悉的同伴,那就一起來幫部落做事。

「我們都會說,要回到部落,首先心臟要很強,因為會伴隨很多聲音,部落的步調、人、事、物,都不會是你想像的樣子,從『參與』開始,才能好好認識部落。當你認同了自己的部落,再去想你要不要回來。」執行計畫勞心費力的疲累,讓聖潔多次萌生退意,但也因為在部落和長輩、族人相處這幾年,族人開始叫得出聖潔的名字。每當和mumu聊天時,總會感受到她們的期待與盼望,又讓她打退離開的念頭。聖潔的mumu曾經和她說過:「我的手(手藝),妳都拿去了,以後就要好好繡衣服給你的孩子們、孫子們。」這也是讓她願意留在部落的原因。在聖潔的未來規劃中,部落事務仍在清單內,也有新的嘗試在蓄勢待發中。部落目前正在籌備互助教保中心,聖潔超前部署去考取教保專員,需要人員時即能隨時支應,希望幼兒教育這塊也讓部落在未來能夠教自己的孩子們屬於Kasavakan的文化養成。



我們有很多計畫互相支援,一個team的感覺

施松妤說:「小時候mumu說我很瘦,彷彿下一秒,我就會被風吹走了,所以族語名字就取叫vavali(「風」/ 建和卑南語)。」長大後的松妤,反而是大風吹不走,雙腳穩穩地踩在自己的土地上,勇敢堅毅地生活著。她想到卑南族岌岌可危的語言,已經被判定瀕危語言面臨消失的窘境,希望能投入沈浸式族語的教學工作,現在部落的幼兒園正籌備中,松妤早已考取教保專員,等待正式登堂的那一刻。現在的她則是從事自己當初沒想過要擔任的文化健康站照顧服務員,為的是可以就近在部落陪伴mumu,也跟哥哥姊姊們一起留在部落,支援彼此的計畫。


「文化傳承的部分,年輕人已經做很多了,唯獨語言這一塊,真的很少人去推動。以後我有小孩,一定要叫阿公阿嬤對我的小孩只能說族語、不准說中文,讓孩子有學習的環境。」松妤用詼諧的方式,跨過沈重的話題。


再問到她想對現在的年輕人說些什麼呢?「當你在說自己是卑南族的時候,但我從來沒有看過你出現在部落,我知道現在的學校都有設置原專班,可以學習原住民族的文化,但部落才是更能學習到文化的地方,不是嗎?所以希望外面的弟弟妹妹們,寒暑假還是要回部落做事喔!回部落比較好、比較實在。」松妤的一語道破,真實地反映了對青年的期許。



綜觀晨綱、聖潔、松妤還有更多留在部落發展的青年,為了能彈性部署自己的下一步,猶如穿梭森林中的泰山,不停地更換手裡握著的藤蔓,在半空擺動決定前進的方向,也因為有連結、有情感,部落是他們一輩子都不會放掉的森林。過程也許艱辛,但無庸置疑的是過程中看見了這群青年的自我肯定及創造自身的部落價值,這種自信與責任,就是「部落愛‧愛部落」的完美體現。


 
本文刊登於109年臺灣原住民族「Macaqu/Malmananu/Knbeyax 拿麼厲害!」特展手冊

Macaqu/Malmananu/Knbeyax 為臺灣原住民族語中,對「有能力者/辛勤者」的稱呼。隨著 108 年《國家語言發展法》的正式實 施,臺灣原住民族語也正式成為國家語言。「拿麼厲害!」即為當代原住民口語中對以上族語的華語表述。 特展於 109 年 8 月至 10 月,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三館同時展出。



為呈現當代原住民身處現代社會中,如何從身分認同出發,活出自信又自在的生活,以及社會大眾對於這些原住民辛勤付出的 反饋,教育部、文化部、原住民族委員會共同指導所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 區,推出「Macaqu/Malmananu/Knbeyax 拿麼厲害!」特展,邀請:田知學(都會急診專科主任)、徐超斌(部落醫師)、瓦歷斯 諾幹(國際文史哲大師)、沙立浪(新生代文學家)、布拉瑞揚(國際舞者)、蒂摩爾古薪舞團(新生代舞團)、樂鍇祿璞崚岸(地 球科學教授)、尤瑪達陸(人間國寶+國際現代視覺藝術家)、阿爆(族語現代歌曲樂手)、林辰(網路媒體經營者)、宋海華(傳 統文身復振者)等共同參與,現身影於展場中,呈現當代原住民對臺灣社會的卓越貢獻。

Comments


pexels-photo-380283.jpg

About Me

北漂的都原青年,過去待過戶外廣告代理商、運動品牌代理商,與電視媒體產業做節目企劃執行與後期剪輯。目前在鍵盤上漫舞,用眼睛記錄、留下真正屬於在地人的地方事。

 

Read More

 

© 2023 by Going Place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