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查畝營青創聚落 靠文史藝術繪製時光旅圖
- Summer Tien
- 2月6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專案名稱: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112-113年度國內外社會創新案例採訪編輯案 採訪單位:臺南市查畝營文史觀光發展協會 負責項目:主題採訪、撰文、平面攝影

▐ 臺南查畝營青創聚落 靠文史藝術繪製時光旅圖
素以美食與古都聞名的大臺南地區,有源自阿里山山脈的曾文溪橫切其中而後入海,溪流以北慣稱「溪北地區」。在推動農村輕旅行的歷程,溪北的柳營擔任遊程據點的要角。如今有查畝營文史觀光協會串連旅遊、藝文、料理、體驗課程與當地商家、農民、返鄉青年攜手依循地方文化、歷史記憶的傳承,帶動周邊腹地再造柳營榮景。
「查畝營」在哪裡?原來是臺南柳營的古地名。相傳明朝時期的鄭成功駐軍屯田,軍隊的編制是參考星宿命名,據以找尋方向定位,於是有「二十八星宿軍」之組成。從「柳宿」星衍生出來的「柳營鎮」軍團,曾屯墾於本區,所形成的聚落即命名為「柳宿營」,之後改成「查畝營」;日據時代本區原隸鐵線橋堡,屬於六甲辦務署,大正時期實施街庄制,日人以「查畝」音韻不雅,乃取該地住民多劉姓之特點,更名「劉營」,而「劉」字之日語發音與「柳」同音,故再轉稱為「柳營」。日治時代為柳營庄,二戰後改為柳營鄉,於2010年12月25日縣市合併改為柳營區。
位於臺南市北部、屬嘉南平原糧倉區域之一的柳營,以稻米生產為大宗,農民自產自銷推廣食用米,卻因欠缺品牌概念讓產品行銷受阻。台灣四大畫家之一劉啟祥的後人劉桂妙從危機看到轉機,「為何不將大家生產的米,冠上柳營的舊稱,叫做『查畝營ㄟ米』,然後成立產銷班走出自己的米品牌。」她也親力親為,協助農民爭取冷倉和包裝鏈資源,並在2007年成立查畝營文史觀光協會。

✹ 藝文、觀光、文史三管齊下,致力空間創生
想要提高行銷地方的精準度,首要條件就是要成為會說故事的人。現任協會榮譽理事長的劉桂妙說,文史是地方的寶藏,若要行銷柳營、推廣地方物產,都要了解歷史背景,尤其農業更需要結合觀光來讓效果加乘。
除了行銷稻米,2018年推動的「外籍背包客農村輕旅行」更開啟了柳營新契機。協會認真投入在地方特色盤點與故事田調,再設計多款路線讓旅人來探索柳營。然而溪北地區人口逐年外流,協會深知要帶動地方活絡才能讓外地青年返鄉發展,留鄉耕耘的人則需要多元的媒合平台,對接資源,協助自身發展。因此,協會在2020年再成立「查畝營創生藝文基地」致力於地方空間創生,並創造機會引領青年回鄉共學共創。
2023年,協會以劉啟祥故居與劉家古厝為核心,承攬劉啟祥美術館的營運空間,並申請勞動部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落實青創聚落計畫。
查畝營青創聚落做為社區活動空間、人才培力及資源轉介等平台角色,協會則串連人與空間,向外開拓「綠色廊道」,包含綠地、稻田、花房溫室、香草園、櫻花滯洪池等基地周邊資源。加上劉啟祥美術館,美術館裡的畫室咖啡館,現在成為在地人與遊客放鬆歇息的停靠站,店內也販售在地出產的伴手禮,形塑成美食、藝文與自然景觀兼具的散策地圖。另外,查畝營青創聚落會開辦DIY體驗、食農料理、藝文賞析等活動,帶領旅人走在鄉間小徑,體會慢步調的生活節奏。

✹ 活絡地方經濟同時創造就業,吸引青年回鄉
近年來,青年返鄉發展的場景遍地開花,歸鄉柳營的年輕人各自投入傳統農業、民宿、烘焙、農產加工等領域。協會專案經理田泰宇就是其中之一,因為新冠疫情回到柳營思考職涯的下一步,因緣際會加入協會行列。
如何在地處偏遠的柳營,營造在地居民與遊客常光臨的好處,拉抬青創聚落的營收,成為田泰宇入職後的一大挑戰。他說,過去曾辦過營隊活動,雖然有人潮關注但未反映到營收,主要的原因是在地人消費力不高,其次為宣傳不足活動曝光率低。團隊藉此吸取經驗,在日後有了劉啟祥美術館的實體空間,考量附近鄰里已銀髮族群居多,因此集客活動的設計偏向老幼或親子能參與為主,有音樂性質的樂器演奏、歌手駐唱,或是主題式的爵士搖擺舞派對、親子寫真野餐派對等帶領民眾一起與查畝營同在。
田泰宇表示,協會2024年第二季營業額與去年同期相較成長了2至3倍。「因為承攬劉啟祥美術館,讓青創聚落能運用的實體場域變多了,能販售下午茶、小點心提高營收。」劉桂妙表示,計畫執行到現在,過程猶如小孩學步,邊做邊學並摸索方向。幸好舉辦的活動有口皆碑,更與柳營奇美醫院攜手營造友善失智的場域,定期做社區關懷。
「我們在推廣大眾來認識柳營的同時,也在思考如何讓地方活化與創造就業機會。」劉桂妙開心分享,有了勞動部的計畫扶持,協會專案夥伴離開之後,也能無縫接軌到企業端發揮所長。
未來青創聚落會繼續優化餐飲服務,並且加強活動企畫與執行,期盼與在地業者、公部門形成良善的合作關係,量身訂製行銷策略提升業績,達到多贏模式,讓地方發展更加活絡。
夥伴來說話:導覽達人黃秀英,用熱情澆灌鄉里
土生土長的臺南人黃秀英, 目前擔任計畫留用人員,雖然身為社區媽媽,卻擁有年輕人般的衝勁與熱情。文書工作對她來說是駕輕就熟,要帶導覽解說更是一把罩,沒人比她更熟悉柳營的前世今生。認為良好的職前訓練是計畫執行的基石,凝聚共識的利器。「之後會舉辦青年小聚,大家一起腦力激盪迸出新想法。」她用正向積極的態度面對查畝營的未來,用冷靜的視角觀察各地的發展,以此為借鏡逐步累積前進的動力。(Lisin Icyang攝影)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