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蘭嶼鄉居家關懷協會 孤老照護燃生命的微光

  • 作家相片: Summer Tien
    Summer Tien
  • 2月6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專案名稱: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112-113年度國內外社會創新案例採訪編輯案 採訪單位:社團法人臺東縣蘭嶼鄉居家關懷協會-東清據點 負責項目:主題採訪、撰文、平面攝影


日本的魔術爺爺Mr.Kura(左二)特地來蘭嶼與長者玩魔術同樂。(蘭嶼居家關懷協會提供)
日本的魔術爺爺Mr.Kura(左二)特地來蘭嶼與長者玩魔術同樂。(蘭嶼居家關懷協會提供)

▐ 蘭嶼鄉居家關懷協會 孤老照護燃生命的微光


位於臺灣東南方的蘭嶼,對外的海空交通相當不便,島上居民就醫困難。島上僅靠一間衛生所處理一般急慢病症,但對癌症病患、老人照護仍是資源不足。在1999年,張淑蘭與志工成立社團法人臺東縣蘭嶼鄉居家關懷協會,以執行政府補助方案協助緩解照護資源的不足。


成長於蘭嶼東清部落達悟族的張淑蘭,個人志向是投入護理工作,在1997年初收到蘭嶼鄉衛生所的通知,須到臺灣接受居家護理的訓練。學成之後回到蘭嶼衛生所,在著手推動居家護理計畫之際,張淑蘭卻有所顧慮與擔憂。

 

依照她以前的護理經驗,重症病患會送到臺灣,申請居家護理則須符合有使用尿管、鼻胃管與氣切的條件。不過,當張淑蘭走遍蘭嶼的每個部落,發現仍有不少等待協助的靈魂,她驚覺島上罹癌者、孤老獨居者眾多,需要更多的民生物資及更多的照護人力。

 

她開始尋找志工、募資,但礙於衛生所是公家單位,沒辦法處理這些民間物資,轉而聽從朋友的建言,與志工及蘭嶼青年成立了「社團法人臺東縣蘭嶼鄉居家關懷協會」,為自己的土地奉獻一份心力。

 

用心努力看得見,榮獲2023年度社區照護據點特色獎,圖為專案管理鍾秀珍。(Lisin Icyang攝影)
用心努力看得見,榮獲2023年度社區照護據點特色獎,圖為專案管理鍾秀珍。(Lisin Icyang攝影)

引進勞動部資源,用計畫培養職場新血

協會成立初期,諸多行政作業如組織章程、會員名冊、物資清單、捐款明細等,都是張淑蘭與朋友們扛下龐雜的工作,隨著越來越多志工加入協助分擔。2003年開始,協會試著寫計畫爭取公部門的計畫補助,並提供正職工作機會,讓志工有微薄的收入,其中包含執行勞動部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社會型」。

 

來自屏東的鍾秀珍是計畫專案管理人員,她隨著先生回到蘭嶼,從原本生疏到漸漸融入東清村的生活,「來應徵的人多半是需要收入,政府的補助真的有幫助到進用人員改善家中經濟。十分符合社會型的計畫核心精神:增進社會公益,且具就業促進之效益。」她開心地說。

 

但鍾秀珍仍有傷神之處,「我們很希望居服員能有年輕人加入,但目前還是以青壯年的夥伴居多,因為多數老人家只會說與聽族語,年輕世代多半不精通族語,無法與個案互動,也就不清楚他們的需求。」


每日為居家照護忙碌的得力夥伴們。(蘭嶼居家關懷協會提供)
每日為居家照護忙碌的得力夥伴們。(蘭嶼居家關懷協會提供)

居服員訪視送餐,整個蘭嶼走透透

 協會居服員的日常,以送餐與訪視為主,將每天現煮的中餐送到個案家中,星期五會連帶星期六的代餐(麵包、餅乾類的乾糧)一起送達,星期日餐點會集中在志工家,再由志工分送給個案。雖然僅是中餐,但對於經濟條件不好的家戶,每天就只吃這一餐。固定每星期的二、三、四要居家訪視,服務範圍是整座蘭嶼島。

 

進用人員郭雅莉說到訪視的重要性,她說:「我們從訪視過程知道個案的需求及精神狀態的好壞,即使每天見面還是能觀察到些微的變化。」鍾秀珍補充,多虧有夥伴注意到個案的生活起居,能降低突發狀況的發生。

 

而原本島上長照與居家照護人力的稀缺,藉由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協助,至今已培養5、6位計畫人員轉職成為協會的居服員,或自行轉往其他職場發揮所長。


剛落成的《希望療園》,是提供病患及家屬紓壓的多元照護空間。(Lisin Icyang攝影)
剛落成的《希望療園》,是提供病患及家屬紓壓的多元照護空間。(Lisin Icyang攝影)

規畫增能課程,學照護也學煮咖啡

對於每天上緊發條服務個案的工作夥伴,協會安排的增能課程是針對日常照顧、心靈課程、臨終關懷及認識安寧照顧等。鍾秀珍提到,為了增添課程的豐富性,同時規畫邀請島上咖啡廳業者,在旅遊淡季來協會為夥伴進行咖啡教學。而到臺灣上多元課程的空檔,鍾秀珍也與知名的屏東泰武咖啡交流,期望蘭嶼的夥伴能到屏東學習不同的技能。

 

「其實邀請的講師或單位意願都很高,就等我們內部決定上課時間與人員調配,畢竟每天的工作不能間斷。」鍾秀珍超前部署的安排其來有自,緊鄰協會的「希望療園」是協會創辦人張淑蘭的心血結晶,2024年8月3日才落成啟用;主要是重症病患及家屬可以喘息、釋放壓力的多元照護空間,實踐安寧、善終即善生的照護願景。其中有規畫烘焙餐點與咖啡飲品的吧台區,鍾秀珍打算安排未來多元就業的夥伴們負責。

 

佇立在海岸旁,默默守護島嶼居民的協會,給人溫暖而有希望的感覺。雖然協會有透過募款或善心人士的捐助,但為了能創造其他的收入來源,鍾秀珍希望有機會轉為申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經濟型」的計畫,但因協會屬於非營利單位,未來發展方向得要從長計議,盼能提升居家照護工作的品質,也讓內部人員有更好的待遇。



夥伴來說話:用開朗的心,改善他人與自己的日常生活・郭雅莉

土生土長的蘭嶼人郭雅莉,個性活潑、外向健談,她是協會的進用人員,負責島上個案訪視與午間餐食的配送。由於個案多為慣於說達悟族語的老人家,但年輕的郭雅莉族語表達差強人意,因此她努力加強自己的口說能力,希望能精確溝通、滿足了解個案的生活需求。「因為在家帶小孩沒辦法外出工作,只靠先生的收入實在很難度日,還好現在有外婆幫忙顧小孩,又能在協會大家一起奮鬥讓家裡的經濟改善不少。」郭雅莉真心希望能有更多人投入在蘭嶼居家照護的行列。(Lisin Icyang攝影)



Comments


pexels-photo-380283.jpg

About Me

北漂的都原青年,過去待過戶外廣告代理商、運動品牌代理商,與電視媒體產業做節目企劃執行與後期剪輯。目前在鍵盤上漫舞,用眼睛記錄、留下真正屬於在地人的地方事。

 

Read More

 

© 2023 by Going Place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