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雲林囡仔把廢校變基地 創造口湖永續產業

  • 作家相片: Summer Tien
    Summer Tien
  • 2月5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已更新:3月6日

專案名稱: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112-113年度國內外社會創新案例採訪編輯案 採訪單位:雲林縣青創樂活推展協會(覓海小徑) 負責項目:主題採訪、撰文、平面攝影

原文出處:社會經濟入口網


「向海而生・海口祭」產業嘉年華,讓小朋友學習抓鰻,是都會兒童享受不到的樂趣。(雲林縣青創樂活推廣協會提供)
「向海而生・海口祭」產業嘉年華,讓小朋友學習抓鰻,是都會兒童享受不到的樂趣。(雲林縣青創樂活推廣協會提供)

▐ 雲林囡仔把廢校變基地  創造口湖永續產業


青蚶村為雲林縣口湖鄉內最小的村落,盛產文蛤、鰻魚與臺灣特有種的青蚶(臺灣厚蟹)。因少子化與人口外流,有49年校史的口湖國小青蚶分校已停止招生。2020年,當地青年接手廢棄閒置的校園空間,串連在地商家、青農、村民並引進政府資源,打造《覓海小徑—永續口湖海口基地》創立遊程品牌,力圖找回昔日榮景。


過去曾在基隆從事長照服務的吳貞怡,2017年由港都回到家鄉雲林口湖鄉,思索新的職涯方向之際吳貞怡聽到父親說「這裡真的沒有年輕人,都在外地找工作」; 加上跟朋友聊天發現,外界對於口湖多為「有颱風必定淹大水」的刻板印象,於是她號召在地青年,力圖改變偏鄉求職不易的宿命。

 

吳貞怡在2020年成立雲林縣樂活青創推廣協會,隔年承租已停招的口湖國小青蚶分校,「這裡高齡人口很多,我有長照的工作經驗,夥伴有來自教育業、青農、養殖業,就將舊教室改頭換面為三代共學同樂的地方。」吳貞怡也以《覓海小徑永續口湖海口基地》(簡稱覓海小徑)計畫,向勞動部申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集結政府與地方能量,開發口湖的經濟產值。

 


每月開單預定的許願餐盒,是協會的人氣商品。(雲林縣青創樂活推廣協會提供)
每月開單預定的許願餐盒,是協會的人氣商品。(雲林縣青創樂活推廣協會提供)

協會不定期邀請在地職人傳授料理心法。(雲林縣青創樂活推廣協會提供)
協會不定期邀請在地職人傳授料理心法。(雲林縣青創樂活推廣協會提供)

在地食材許願餐盒,網路行銷有一套

雲林口湖鄉以水產養殖為主要經濟產業,協會的成員不乏有二代接手的青農、鰻魚業者、文蛤養殖商等,吳貞怡說:「既然是要做產業推廣,我們就決定朝向食農教育來發展,邀請青年一起參與。」因此覓海小徑主要經營的方向是辦理永續餐桌、無具野炊、食農教室等遊程活動,以「吃當季、食在地」推廣雲林食材。另外還有人氣商品「許願餐盒」,可預訂配送,並且能提供客製化餐點的服務。

 

為了提升許願餐盒與永續餐桌的精緻度,吳貞怡安排一連串的主廚養成計畫。她請來同是回鄉創業的J.food傑夫料理人,使用雲林物產做餐食、傳授擺盤美學的技巧、學習說菜用故事來盛裝美味佳餚。

 

許願餐盒推出之後,顧客的回饋透過社群媒體與口耳相傳的推波助瀾,激增的訂購量大大拉抬團隊的士氣與信心。

 


適合親子同樂的無具野炊,事前得先上食農小教室。(雲林縣青創樂活推廣協會提供)
適合親子同樂的無具野炊,事前得先上食農小教室。(雲林縣青創樂活推廣協會提供)


無具野炊回歸自然,親子同歡新選擇

 「許願餐盒可以累積烹煮各式料理的經驗,也可以作爲行銷與引流的品項。」吳貞怡解釋,顧客會因為餐盒關注臉書粉專,看到永續餐桌與無具野炊的遊程資訊,再進一步詢問就有接單成交的機會。

 

而用料理呈現鄉鎮故事的永續餐桌,採預約制每場席開20人為限,賓客用味蕾感受口湖食材從產地到餐桌的風土滋味。為何要採預約制?吳貞怡回應的簡短俐落:「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費,這也是永續生活的一環。」再度加深口湖永續產業的品牌印象。

 

另一活動是屬於手腦並用的無具野炊,透過職人帶領民眾回歸原始從自然取素材,搭建烤台、製作食器,傳遞食育與環境永續的精神,非常適合親子同樂協力完成。

 

現在海口基地能營運順暢,全都仰賴夥伴們的合作無間,足夠且合適的人力是先決條件;目前進用人員的編制的多數為二度就業或年齡層偏高的壯年人口,吳貞怡不把基地夥伴當「人力」,而是當成「人才」用心培養,肯學、肯用心才是重點。



業務督導吳貞怡(右二)與夥伴贈送印有地意象的T恤給參訪嘉賓。(雲林縣青創樂活推廣協會提供)
業務督導吳貞怡(右二)與夥伴贈送印有地意象的T恤給參訪嘉賓。(雲林縣青創樂活推廣協會提供)

老中青三代共好,未來發展重心

執行計畫的第一年,因為並未達到預期目標,吳貞怡有些沮喪,她回想著:「第一年人力還沒補齊、設備與空間還不完善,就算有訂單也不敢接。但今年就不同了,大家共同努力提升業績,與去年8月同期相比成長了60%!」

 

起初長輩們看不懂這群年輕人在做什麼,後來從質疑到認同,成為覓海小徑的一員。而且帶來的影響不限於此,地方產業因此有了「品牌化」的趨勢。

 

吳貞怡分享,覓海小徑有時會舉辦青年小聚互相交流,有二代接班人聽完經驗分享後,也開始準備申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這對地方發展幫助很大。專案經理馬畯琮則認為,「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給年齡雖高但仍有工作能力者,提供再次投入職場的機會。他說:「我們這裡對大齡員工相對包容,儘管有1、2位同事常常會因病請假就醫,但不會因此影響他的工作。」。

 

2023年,覓海小徑串連雲林農漁業者推出「向海而生・海口祭」產業嘉年華,為期一天的活動裡,無具野炊創下單日120人報名的盛況,2024年第二屆活動也已著手策畫。吳貞怡表示,除了努力更重要的是堅持,在遊程與商品穩定發展之後,未來重心會聚焦在營造三代共學共好的基地,強化雲林食文化的軟實力。



夥伴來說話:找回生活步調,創造口湖新價值馬畯琮

曾是北漂族的馬畯琮,2020年歸鄉接管家中養殖事業,幾年過去了,未滿30歲的他認為應該再充實自己的人生閱歷。他發現覓海小徑的工作內容非常多元,尤其永續餐桌正是馬畯琮想觸碰的領域,因此希望有朝一日所學可運用在家中事業的推廣上。從進用人員蹲馬步,到現在已是獨當一面的專案經理,馬畯琮可以從容而流利地講述食材養殖的知識。加入團隊已邁入第3年的馬畯琮,每一天都在把願景化為行動,持續創造留鄉雲林的美好生活。(雲林縣青創樂活推廣協會提供)



Comentarios


pexels-photo-380283.jpg

About Me

北漂的都原青年,過去待過戶外廣告代理商、運動品牌代理商,與電視媒體產業做節目企劃執行與後期剪輯。目前在鍵盤上漫舞,用眼睛記錄、留下真正屬於在地人的地方事。

 

Read More

 

© 2023 by Going Place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